如何区分core系列cpu的代数和性能高低
了解硬件历史即可明白 CPU和显卡一样,都是先发布高端系列,然后在往后的一年铺货中低端系列 2006年,酷睿架构发布,65纳米,高端为酷睿2 E6000系列 2007年,酷睿架构全线铺货,发布了顶级 酷睿2 Q6000、中端 酷睿2 E4000、低端 奔腾 E2000、入门级 赛扬400系列 2008年,45纳米成为主流,酷睿从高到低被单数替代:酷睿2 QX9000、酷睿2 Q8000、酷睿2 E7000、奔腾 E5000、奔腾 E3000、赛扬 E1000全系列 2009年,酷睿架构的改进版酷睿i系列进入人们视线,顶级酷睿i7 9XX系列强悍的性能开创了酷睿i的历史 2010年,酷睿i系列全线铺货,高端由酷睿i i7 700、i5 500、i3 300系列占领,中端由酷睿2系列占领,低端由奔腾系列占领 2011年,改进了微架构的SNB架构进入市场,32纳米,采用SNB架构的第二代酷睿i系列铺货,i7 2600、i5 2300、i3 2100占领高端,中端低端由SNB架构的奔腾G800、G400系列占领。尽显老态的酷睿2退市。 2012年,改进了微架构的IVB架构进入市场,22纳米,采用IVB架构的第三代酷睿i系列铺货,i7 3700、i5 3500占领高端,由于新i3还没发布,目前中端由SNB的i3占领,中低端由奔腾G800、G600、寒扬G500、G400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