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忆山东兄弟千古流传的名句是什么?

2020-10-28 文化 131阅读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名句。

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原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古人认为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很多人觉得插在头上的应该是花,实际上这大错特错!因为重阳节是农历的节日,按阳历的节日算也要到10月了。山茱萸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吴茱萸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

所以,无论哪种茱萸,重阳节的时候早就没有茱萸花。所以,重阳节插的茱萸应该是茱萸的果实,而不是它的花。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的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被什么东西触动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最容易触动人这种情绪的就是“佳节”,因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常常和很多家乡的美好记忆联接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警句。

这就是“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全无”(释义:人人都有构思,都有那个意思,但就是落不了笔,写不出来,但偏偏你写出来了, 点中了大家的心思能激起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