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夹缬作坊。黄永松把这项印染技术的每一道工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在即将离开时,作坊主人告诉他,由于夹缬制作过程非常麻烦,而现代人又很少再使用这种布料了,他决定要砸掉染缸。
黄永松问他说,一定要砸掉吗?他说一定要砸掉,因为创造不了经济利益,他活不下去了。不过如果有人买布,他可以多做一段时间。
黄永松非常冲动地跟他定了一年的货:一年的货有一千条夹缬,每条夹缬很长,有将近10米长。
这样的“豪举”和这堆放在仓库里的布匹并不能解救传统工艺面对现代社会的困窘,大多数时候,记录者也只能是见证工艺消失的过程。无锡惠山泥人里最绝妙的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人物形象取材于京剧、昆剧以及地方戏曲,是传统戏典美学的民间刻本,项目持续了8年才集结成册。捏泥人需要两人无间合作,一人捏塑,一人彩绘,接受采访的一对老匠人,彩绘师傅眼睛不行了——太多的传统民间工艺先从生活中消失,接着随先人而去。
无论是工艺抑或设计,必须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有关,传统文化的救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远非结果。
2007年开始,黄永松在浙江宁波慈城推动一个叫 “天工之城”的文化复兴项目。慈城不大,从南门走到北护城河只需要20分钟。东门外塔山上的清道观,是黄永松来到小城暂住的地方,这座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曾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黄永松的一位朋友研究风水,他到这里看过之后说了四个字:上风上水。
手工业园区已经有了成果,从2009年的 “母亲艺术六展”到2010年的“天工之城工艺五展”——瓷艺、紫砂、彩塑、服饰和座具,分别代表泥文化、布文化和木文化,这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金、石文明的精髓。
黄永松的努力并不难理解,“垂直整合。我们把老艺人集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