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习俗守孝三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所建立并推崇的规矩。
孔子先生的原话是:“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句活的意思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父母细心照顾三年,孩子才能从父母的怀里落地;而父母去世后,替父母守孝三年,这应是天下之人通守的规矩。
而孔子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很注重“孝”道,孔子认为替父母守孝三年就应该是天下之子都遵守并执行的规定;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后来出现的道家思想,都非常注重孝道,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又对我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因此各朝代的统治者也都十分遵守孝道,守孝之矩也因此得到了“普及式”的推广,成为古代全国人民都遵守的规定。
但是,自从我国从封建社会的泥潭中站起来之后,就不再有守孝三年这样的规矩了,而摒弃这样的规矩并非是现代人对父母不孝,而是选择用其他的方式来怀念逝去的父母亲人。孔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守孝形式,其根源是因为他注重孝道,注重血缘关系,其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深深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守孝三年的做法或许较为封建了,而且太过于形式化,其效果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变了。
对我们来说,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确是无以为报,但是我们选择放弃守孝三年这样的封建社会的规矩,是因为对人来说,怀念和爱都是由心而发的,而不是流于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