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5%,其中有8个月连续处于“1时代”,近年来,我国价格运行总体上表现平稳,但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新变化。
报道称,从CPI的内部结构看,非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食品价格在CPI构成成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物价运行的因素很多,包括供给和需求状况、货币政策变化、技术革新、消费结构转型等。
2016年1月份起,国家统计局根据5年一次基期轮换的规则,对CPI构成分类及相应权重作了调整。其中,食品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性消费结构上升。从近两年的情况看,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以服务为主的非食品价格对CPI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2012年至2015年,PPI持续地负增长,但是期间CPI维持正增长,个别月份涨幅甚至超过3%。不过,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9月份以后PPI迅速由负转正,涨幅持续走高,但CPI走势则相对温和。
价格分化的背后,是由于价格传导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供给端出现结构性变化,不同行业面临的转型情况差异大,由于近几年新业态的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产业高速扩张,促进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