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论述与其他哲学家有何不同

2020-10-13 文化 146阅读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一生没有专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他和恩格斯在制定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阐明的关于道德的根本观点。主要内容包含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等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考察道德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并确定了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寻求答案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法,

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等问题。

     马克思本人虽然不是道德哲学家,也没有专门写过道德论,但马克思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对道德问题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深入的批判。关于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运用唯物史观揭示道德的本质和根源,是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确定的现实的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且不管个人主观上怎样企图超脱其所处的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这个基本事实,不仅决定了人们具有十分确定的本质规定性,而且决定了人们负有十分确定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或义务。

恩格斯指出,亲属关系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体现这种关系的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就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号。人们履行这种责任或义务,则是他们作为社会的人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生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循一定的要求,即由他们的社会关系所规定的生活准则以及维系这些准则的调节法则。人们的道德观念,是这种调节法则在意识中的反映,本质上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抽象。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最基本的并决定其他各种关系的是物质的经济关系。人们

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由于人们的利益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的首先的表现形态,所以也可以把正确理解的利益看作道德的基础。因而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总是根源于他们的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利益。据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柢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也总是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应。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本身能力低下,不得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不得不以平均分享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维持群体活动的生存。这样人们之间客观上便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交往和关系,由于劳动和交往,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为了协同劳动中的行动,交流彼此的感受,保持群体内应有的秩序,从而产生道德的萌芽。道德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化,由盲目服从到自觉遵守的过程。当个人意识到自

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就是用思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概念的解读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并进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在此种变革中,劳动概念亦成为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关健。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 “道德概念不仅体现于社会生活方式中,而且部分构成社会生活方式。我们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与另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识别道德概念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

主义角度阐发道德问题,他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由此,劳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也是形成其道德思想的根源。马克思将道德纳人生产实践的思维方式中,人类的道德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劳动生产中形成。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分工,分工使个体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了,从而逐步意识到个人的存在,自我意识增强了。而社会分工和交换又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并随之出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这就必然产生调解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于是逐步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念,产生了义务和权利之类的道德意识,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由于生产的发展,使劳动有了剩余产品,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产品维持生活,自己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

二、其他哲学家的道德起源说

基督教《旧约》中,道德及其规范是由上帝启示给摩西,然后由摩西传授给教民,“摩西十诫”。

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天道论”: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宋代程颐、程颢:“天下善恶皆天理”  。

孔子说“天生德予余”。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英国思想家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韩非子:“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达尔文:“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不论任何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本能„„就不可避免地会取得一种道德感。”

这些哲学家们的道德起源的论述中,大致可以分为神启论、天赋论、庸俗进化论、自然论等几类,但是与马克思主义不同,他们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在思考道德的起源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而马克思是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思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