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大红袍花椒的故事传说

2020-05-26 社会 74阅读

花 娇 姑 娘
——关于韩城大红袍花椒一个真实的传说
夏阳这地方,山原接壤,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千百年来,这里人以耕牧为生,村村户户虽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世代相安,泰然自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庄的破旧的小窑洞内居住着父女二人。阿爹没文化,斗大字不识半升,老伴早故,女儿已长到十五六岁还没个正式名字,村上人管爷儿俩称阿爹、阿姑。父女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依为命,过着平静而清苦的日子。秋去春来,岁更时移,阿姑一天天长大,出变得落落大方,楚楚动人。衣履服饰,修短得体,素雅相宜,貌可羞花闭月,无须粉黛。窈窕娟秀、仪态娴熟,腼腆的笑容使桃色花容更若红霞添彩;绰约的风姿,丰腴的肌肤足以让人倾倒;那银铃般甜润的声音定会使你顿生醉意;其走路,云髻稍动,步履轻盈,有如雾里飞蝶,池头青莲;行云流水,飘飘如仙;她那樱桃小口,张合有度,倘若甜甜一笑,凤眼柳眉,明眸善睐,鼻翼略动,皓齿微露,使你定然忘其所言。阿姑还有一手妙不可言的厨艺:蒸煮煲煸,火候、调料皆精炼娴熟,热凉荤素、色香味形俱妙不可言。亲朋邻里无不闻香屈指,知味称奇。这也是阿姑流芳百世的神秘之所在。不仅如此,她那一双嫩白、纤巧的小手纺织裁剪样样皆通,若在袖领、胸襟绣上一束或几朵夺目的鲜花或诱人的香草更是锦上添花。当你偶尔从背后看去,定会生神来仙往之感,在你面对她时,想必自感江郎才尽,自羞自惭。时下,不知有多少人会默然自问:究竟蝶舞谁家?
女大当嫁,世间常理。十里八村的壮男大少们目不转睛,馋涎欲滴,都一门心思把恋情、希望、向往、羡慕投注在阿姑身上。于是媒妁、月老马不停蹄,日夜奔走,往复不休,门庭若市。近一段时间,阿爹近迎远送,接应不暇,如此忙碌,亦不知其是喜是忧。他何不希望女儿有一个安身立命、和乐如意的归宿呢?阿姑是阿爹一手抚育长大,人情世理,点滴无失;言行举止,娴雅得体;动静有数,轻重适度;接人待物,有节有礼。尽管提亲者虽满腹衷肠,美言善语,或苦苦相求,或累累劝辞,却逾逾被拒。这不能不叫人倍觉难堪。阿姑年龄不大,但情志尚非常人所能比,她并非心高气傲,而是面对世俗陋习,无所适从。提起东家业厚家丰,她蔑之其“黑”;有言西门位尊势重者,她鄙之以“险”;来论百工药师者,她道其“啬甚”;又道能工巧匠者,她回以“心短”……。阿姑啊,阿姑,天地无边,乾坤轮转,人生几何,岁时乃短,你、你你……,难道没你可挑可选。于是一一被打发者往往两两复至。真是迎客不易送客更难。
话还得从阿姑六岁那年说起。
前一个冬天,雪雨未见一滴,开春以来,干风不止,秋种不成,夏收无望,青黄不接,灾难遂临。贫苦人家食不饱腹,荒年难度,日子熬煎。富户人家,公子风流,管家逍遥,盛气凌人,耀武扬威。这时,人情冷暖陡然显现。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填腹要紧,于是有相帮互助的,明借暗贷的,还有托子携孙沿门乞讨的。阿姑常常拽住阿爹的衣襟把这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然而唯独不能理解的问题提起,阿爹每每只说一句话,你长大了就明白了。这是旧话。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女儿婚事紧锣密鼓,东打西敲的当儿,荒年再度降临。阿爹勤劳善良,厚道刚直,一辈子,虽然度日如年,遭难重重,也没在任何时候向任何人阿谀奉承,低声下气。灾年大荒,他依然不祈不求,不乞不讨,整天扛着蹶头、镰刀下到背阴沟里,扒桑皮,挖芦根,刨野芋……以此充饥。他总不想看着女儿忍饥挨饿。女儿知道阿爹早出晚归,吃苦受累,省下每一口吃喝都是为了自己不受凄苦。看着阿爹疲惫不堪的身子和憔悴而浮肿的面容,她的心如针刺刀绞。眼泪像掉线雨水流到嘴角,又咽到肚里,她不想让阿爹看见她的悲伤而增加病痛。有时,美丽女人的幽怨,往往会因之而更增姿色,怜香惜玉便成了人之常情。阿爹也知道女儿的娇容、娇气绝非娇惯而成。她在清苦中长大,在几经折磨中成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与早熟的天生丽质。阿爹质朴、正直,勤劳、憨厚的品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最最亲爱的女儿,更不能不使他的掌上明珠深受熏陶和感染。他已经知道没有能力去支配女儿的命运。他终于支撑不住了,他真的不想就这样丢下这无依无靠的可怜的女儿,可他又能怎么样呢?几天来,他卧床不起,汤水不进,他预感到自己即将离开这个苦难的人世,但又想有些话还没对女儿说,有些事还得焦女儿去做。好让女儿心知肚明,不留怨悔。
几天来,他除了不吃不喝,更是日夜难眠。这天晚上,病魔像怪兽一样折磨和威胁着他。他翻来覆去,思绪万千,时过半夜仍未合眼。于是,点亮油灯,起身下炕,从一处黑暗的角落内抱出了一个乌黑发亮的瓷罐子。一阵苦想,强打精神,顺便叫醒女儿,说:“阿姑啊,你长大了,有些事爹也该交代你了。”他干咳了几声,呼吸显得短促而紧张,女儿忙给父亲锤了捶背,接着又打锅烧水,想给父亲烧碗开水。阿爹见女儿忙上忙下,托着微弱的声音说:“孝顺女儿,不必了,听爹把话说完。”他在费力的继续着刚才的话题。一字一顿,引发出一段辛酸而悲愤的往事。
“你两岁那年,你妈离开了我们。她长得娟秀,大伙都叫她黑珍珠,性子刚烈,娴淑守节,干净利索。在给人家打工时,因为受不了东家的欺凌,老和人家讲理。最后一次,东家理亏不服,借故扣了她半年工钱,把她气疯了。之后,很长时间,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严重时,出入不定,甚至日夜不归。我托着你,整天四处寻你母亲。不知过了多久,偶尔一天,她似乎病情好转,做了顿晚饭,好香的饭啊,我从来不知道她有那么好的手艺。吃完晚饭,她换了件衣服,略为梳洗,说‘我出去一下’。你不知道,当时咱爷俩有多么高兴,我抱着你,坐在家门口等呀等,你还在唱着‘这山低,那山高,俺爹再穷不弯腰……’的山歌。忽然,不远处人吵狗咬,我起了疑心,放下你,前去打探,才知道你妈去东家讨债,刚敲了几下门就被后来的那个瘸子放出他们家的狼狗,追着她咬,咬得她满地打滚,遍体鳞伤。我搀扶着她回家,她一路在骂:‘狗比狼毒,人比狗恶……’。回家后,我为你妈洗伤、包扎忙活了半天。我清楚地记得,你再三流着眼泪叮咛说‘妈妈,明天出门要防狗咬,记着拿根棍子噢……’并说,‘等我长大了,杀了它,就不会有狗再咬你了。’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你妈在梦里总是反复念叨,狗比狼毒,人比狗恶。”讲到这里,阿爹大概是想起了当年更揪心的一幕,他很伤心,又很气愤,他有点上气不接下气。阿姑虽然悲愤填膺,但还是强压住了心头之火,劝阿爹说:“咱们别谈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了。”阿爹挥了挥手,示意阿姑静心听下去,好像还有更为惨痛的事在后面。他接着说:“就在第二天晚上,半夜三更,你妈她又出去了,我料想她是不会去东家的,可是没过半个时辰,你想怎么着?她不知从哪里弄那么多柴火,放在东家大门口、屋檐下给点着了。顿时,房东家大火熊熊,房倒屋塌,一派狼藉。还是那个瘸子,用钢锨把你妈活活铲死!苍天报应,在他刚回转身没走两步,一根木料垮下来,把他一条腿给塌断了。第二天,东家也就搬到远门的一个亲戚家。他们还一直在想,逼你嫁给那个瘸子抵债,而他们又打死了人,时间一长,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说到此,阿爹已经很累了,呼吸紧张、气喘吁吁,像是还有更要的事情要说。
于是,他拍了拍抱在怀中的黑罐子,挣扎着说:“这罐子是你妈当初从房东家抱出来的,里面有些黑珍珠似地种子,味很麻,奇香。她不叫对外人讲。我在后山沿人不去的空地上撒下了这些种子,几年后,竟然开了花、结了籽,那味道,麻香异常,奇味可掬。后来,我才知道,你妈做的那顿浓香四溢的饭,就是放了那宝物。此后,人家为这事几次寻上门,终于你妈放火那事弄大了,房东屋倒人去,不了了之。我每年都收些种子放这罐子里,想等世事太平了,人心变暖了,就散给大家伙。好东西啊!它见风就长,爱晒,耐旱,四月开花,五月结子,六月成果,花红似火,娇艳无比,香染数里。当时,人们常说:此花只许富家有,穷人哪得几回闻。”说到此,他长嘘了一口气,想必是所要说的话快要讲完了,他干咳了一阵,不让阿姑阻止。他猛然一转话题:“爹没明天了,你也长大了,爹之想给你说一句话,叫你做一件事:你记住,人活一世,无论贫富贵贱,当从善如流;把这罐种子撒在咱这穷人的山上,让它生根发芽结果,流芳百世……”这是阿爹最终说的两句话。随之,老人缓缓地合上了眼。不管女儿哭天喊地,他都带着苦涩的微笑永远离开了人世。
此刻,将近黎明。阿姑的哭声惊动了四邻,大家伙帮她料理了阿爹的丧事。次日,阿姑便穿着一身白纱,戴着一束白花,抱着那个装满黑珍珠种子的乌黑发亮的黑罐子,遵照父亲的遗嘱,从阿爹的坟头开始,步向朝阳,面对山风,走遍了这个地方的每一个山头角落。她撒呀,撒……她不知劳累,不知饥渴,似乎也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在撒。十里八村,不时有人看见一个像妖非妖,似仙非仙,来去无踪的人,一会上这个山头,忽而又去了那个山坡,田垄、地畔到处都留着她的脚印。有好事者,欲看个究竟,然而每当人将走近,眼前却踪影全无、若灰飞烟灭。远处会影影绰绰传来一阵哀婉的歌声:“这山低,那山高,阿爹至死不弯腰……”
这一天,她已经心力耗尽,举步维艰。她终于倒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山洼洼内,罐子摔得粉碎,手上还捏着一粒没撒出去的种子。她已没了呼吸,眼角上噙着悲伤的泪珠。在她身上散发着一股出奇的馨香,这使众人为之好奇,乡亲们亦无不为这美丽而娇娆的姑娘的命运几天来的踪迹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便有好心人用一条火红的被面裹住她的全身,就地掩埋了她的尸体。几年后,她撒出的种子,自生自长,成片成林,每年白露将至,花红似火,香飘数里。在姑娘的坟头,有一株硕大无比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繁华似火。醇香醉人却棘刺满身。于是有知情者便吟出一则打油诗,曰:馨香一枝花,娇娆难近身。珍珠大红袍,粒粒皆善心。
之后,有一位教书先生为题写碑记,查经据典,追踪溯源,便写成了铭记“花椒姑娘之墓”。后来他解释说:娇,形容人娇贵难攀,妖娆不凡;椒,棘刺难近,香麻诱人。音同意近,就这么着了。此后,再也没人更正、问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时在我家的老槐树下听老人们经常谈及,不知听说过多少次,那块石碑至今仍在,60年代还有人亲眼所见,是在牛棚的食槽底上。多年未去不知还能寻见否?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