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关于民主的典故,急!!!!

2022-04-05 综合 92阅读

1,尧舜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2,预备立宪

晚清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而资产阶级也在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清王朝在岌岌可危情况下,宣布实行新政,并预备立宪。

首先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教育、官制等等。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也在那时被废除;其次要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然而,在最关键的设立议会内阁时,内阁共设13人,8人为满族旗人,而其中5人均为皇族,被讥讽为“皇族内阁”。

3,科举取士

从隋朝开始,我国的官员录用制度都采取科举考试的方式。现代人提及科举,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范进中举”等负面影响。毋庸讳言,科举的确是遗害不浅,可我们也不能抹煞其正面的作用。

虽然科举把天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都囚禁于四书五经之中(元朝以后),却是不折不扣的公平竞争上岗制度的先驱,甚至被西方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公平、公正!从宋朝开始,科举已经做到了不论出身,不分贫富,皆可参加。而且还创立了一整套的考试管理制度,最大可能的避免考生作弊,避免考官徇私。

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年的时间里,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效提高了国家管理层的水平。但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出身低微、家庭贫困的人,看到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

从此,开拓了以往朝代中,除了造反以及运气以外,另外的由贫贱转向高贵的新路子。

4,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尽心下》的整体篇章里,这句话绝对不是为了表达“民权大于君权”的思想,而只是为强调“丘民”(在井田中耕作的下民)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如此,统治者将不得不关注民众的自主权力,特别是鉴于孟子的文化地位(亚圣),不少统治者,就算是不为“丘民”着想,不为自己的统治地位着想,仅仅为面子问题着想,也将不得不去考虑民众自主权利的问题。 

5,内阁制度

内阁这种制度更靠近民主的制度,起初的内阁,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以及顾问咨询性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到后来,内阁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时候,朝政只好交由内阁来处理。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又把内阁的排序排到了六部(吏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之前。至此,内阁的权力远远超过了“秘书组”的职责范围,与当年的宰相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当年宰相可以一个人说了算,而内阁必须讨论商议后共同决策。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