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质辨伪。
辨别银元的真假,首先从辨识银质的真假说起。银原子序数47,元素符号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银光泽柔和,润白色。银的成色越高其泽度越白,真银元清洗后雪白照人。银元硬度低,两块银元相叠摩擦,有油润感,听不到金属磕碰声音(外国银币或凸凹不平的银币除外)。
二、听音辨伪。
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元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银元中部,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元。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
三、包浆辨伪。
传世银元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辨认包浆是识别银元的有效方法。
四、锈色辨伪。
银元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 世银元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元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元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元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元通体泛绿锈。真银元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
五、擦痕辨伪。
银元在流通过程中,因摩擦、磕碰所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些痕迹用放大镜观察,或轻或重、或长或短,布满全身,凸出部位磨损较重,凹低部位磨损较轻。假银元的擦痕多用砂纸打磨,极不自然。凡是磨损有悖常理,痕迹分布不自然,一般多数为假银元。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钱庄或银号有在银元上打戳记的习惯,凡是有戳记的银元很少见到赝品。
六、文字辨伪。
真银元不论是汉字、满文、藏文、维吾尔文或英文都流畅隽秀,清晰可辨。假银元文字笔划软弱无力,粗细不匀,有的模糊不清。龙洋中间的满文不显或模糊不清的,一般不要购买。
七、图案辨伪。
从晚清到民国流通银元版别众多,图案各有特色。
八、工艺辨伪。
我国真品银元绝大多数为机制币,造币设备冲压力一般为5-6吨,银元表面平滑如镜,图像立体感强。
九、重量辨伪。
清末龙洋和民国流通银元,主币重量绝大多数为旧制七钱二分,每钱约合3.7克。假币的重量非重即轻,很难与真币重量一致。
十、改版辨伪。
各种银币,由于版别不同,其价格差异较大。如“袁大头”普通银元价格目前市场价格一枚在200元左右,而一枚签字版“袁大头”一枚却在60000元左右。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抱着捡漏的心理去购买高档银元,往往会吃大亏。
十一、真银假币辨伪。
近年来,银币作伪不断改进,用真银机制假币屡见不鲜。用现代新银伪造普通银元,其边道外齿为一次冲压而成,齿口无梯形状,没有摩擦痕迹,声音略高于真币。仿制高档银元,一般采用旧银元熔化翻铸,并用现代科技克隆复制,做旧处理后很难辨认真伪。但这种银元缺少“古气”擦痕极不自然,在高倍放大镜下便“原形毕露”。
银元辨伪,说易不易,说难不难。作伪与辨伪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将长期存在。要识得银元的真面目,既要多见各种真品,又要多见各类仿品,多见而识广。既要多问,又要多想,熟记各类银币的细微特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看见真品,一眼知真,晓得真在哪里。遇到赝品,一眼识假,知道假在何方。收藏银元,贵在实践,银币文化的艺术享受,属于勤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