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

2023-05-24 综合 48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从纯粹“文学性”的角度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路径。但由于20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政治化倾向,使得置身其中的文学必然无法回避“政治”这样的事实存在,因此有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仍然关注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一些研究者以往在考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审视“政治”如何参与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时,由于并未真正搞清政治与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方式,常常是简单地将文学现象与政治事件,文学作品与作家的政治思想,文学的内容与现代政治的历史进程生硬地直接对应或比附,这就使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描述有时不免是感性化或情绪式的。

80年代中后期,这时以追求创新为总体特征。经过难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也在海外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认识成果。这时现代文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比“17年”有了很大发展,老中青三代汇聚成一股思想活跃又看重严谨学风的学术力量。于是出现了学科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大突破的时期。产生了一些有新观点、新
体例因而有新面目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更多的文体史、思潮史、地区史等的出现,标示着这个学科在扎实地向广度、深度进军。我们可以这样说:在so年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文学研究虽然只是个小学科,却是此时很有活力,很有收获的部门。

在80年代中期,有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观。另外,在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出现的“救亡压倒启蒙”的命题,其影响也波及现代文学史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观的提出,对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一是把视线前唤稿御伸后延,贯串一百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更长些的时段里,审视、考察新文学的脉络,就更清晰、更深入了。从一个圆圈中截取任何一小段都是直线,现在把几段直线连了起来,至少可以看出孤形的部分了。二是对现代文学研究视角的单一、狭窄的缺陷,有所匡正。让人们看到除了政治的视角,还可以有思想、文化等多种视角。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前景。而在80年代中后期,正适20世纪行将结束,很自然人们对这个新命题会感到兴趣,因而很快产生影响,短短几年,打着"20世纪”标记的文学史,已有了好几部。 但是,"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个新的命题,它不敬穗应该是近代、现代、当代几段文学史的机械的拼合,量的增加如果不引起质的飞跃,那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尚有待发掘和探讨。提出者所提供的理论,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主题是改造民族灵魂,审美风格的核心是悲凉,等等,和岩还有可商榷之处,因为似乎偏重于总结启蒙文学的特征,而20世纪的中国文学并不仅仅是启蒙文学。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似乎热衷于它的新颖的名称,迅即编出了一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而对它的实质性的理论探讨,并不很热烈。以至近十年了,并未见到关于这一命题的认识,有多少新的发展。而缺乏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鉴于2000年越来越近,今后一段时间内,"20世纪中国文学”应该是我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因此有必要花费点精力,对这一问题作深入一些的研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