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之后还有一段典故可以很好的阐释杨朱的观点:《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但在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2.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入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笑林》
亨利一路闯进门,气急败坏地找哈莱金,诉说着一件棘手 的事情:
"我家有个老花匠叫马丁,3天前他跑到我的办公室,一边点头哈腰,一边傻笑着公然向我索取10万美金。他自称在 修剪家父书房外的花园时,拾到一份家父丢弃的遗嘱,上面指定我在新西兰的叔叔为全部财产的惟一继承人。这消息对我来 说犹如五雷轰顶。父亲和我两人在11月份的某一天,曾因我 未婚妻珍尼的事发生过激烈争吵。珍妮不过是比我大了几岁, 父亲就反对这门婚事,有可能取消我的继承权。"
"马丁声称他持有这第二份遗嘱。这份遗嘱比他所索取的 更有价值。因为这份遗嘱的签署日期是11月30日夜1点钟。 比己生效的遗嘱晚几个小时,所以它将会得到法律的承认。我当即拒绝了他的敲诈,于是他缠着我讨价还价。先是要5万,后来又降到2·5万。博士,您看这该如何处理呢?"
"我说,你应该一毛不拔。"哈莱金说。
哈莱金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案揭晓:
马丁是伪造遗嘱进行讹诈。遗瞩不可能签暑于11月30日夜1点,因为11月只有30天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