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奖数量碾压中国有意义么

2020-10-28 综合 69阅读
这几天,网上疯传“当我们在抢房子的时候,日本人在抢诺贝尔奖”。文中提到: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刚刚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这20年里,日本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又恰恰在这20年里,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业率是3%,创下了21年的最低点。而经济正在复苏,开始加息的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的失业率则高达10%。
文中对日本赞赏不已。文中的忧患意识我是认同的,但作者仅以表面现象来看待日本人获奖的事情。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读下文。
“日本诺奖奇迹”只是先发优势而已
作者:郭涛
每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和每年一次的诺奖颁奖,都和咱们天朝关系不大,就像中国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小组赛,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奖,在我们眼里都是美丽的邂逅,值得回味,但这种邂逅偶尔有那么一次不过瘾,不够展示实力。以前也就算了,只是自从有了朋友圈,这种失落每次都会变成现实批判主义文学被刷屏,被提到制度,民族和文化层面展开真理辩论,得出的结论是一片悲观,出奇的一致。因为中日间这些“本质”的东西的差距,导致结果的不同,所以结论是要么改变本质,要么基本没戏。
其实没必要,就像我们老祖宗常说的,“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太彻底和绝对的否定,反倒是把信心都打没了。因为很多事情一旦上升到制度(你懂的,不说了)和民族劣根性(你也懂的,什么诚实,严谨,协作,奋斗。。。)在多数人看来就根本没法解决,因为那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很多人看日本就羡慕得不得了,连买个马桶盖都要去东洋淘一下洋货,国货嘛,多看一眼都是浪费表情,然后不小心发现,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杭州生产的。
一个民族的自信培养起来是很难的,“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都是虚妄的妄,都有害的,都要警惕。其实中日的科技发展之路都是同一条路,只不过日本比中国早走了那么二三十年。所谓的日本奇迹和崇外者吹嘘的“和魂洋才”只不过是先发优势罢了。
“**”之间的PK
从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仅次于美国(72名)排名第二。中国2010年GDP全面赶超日本,也是美国之后全球第二。
一个是诺奖数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一个是GDP,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代表。哪个更牛呢?
先看下人均数据,完败!
日本每百外人中有5千个从事研究的人员,是中国的5倍。这个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日本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
日本每年科研投入是GDP的3.3%,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GDP的1.8%。(但中国10年以前科研占GDP只有0.6%,这个增速是惊人的。)
再看下总量数据,完胜!
截至2009年,中国科研院所3775个,中国科技人力资源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196.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
中国有350万研发人员,日本只有80万,中国的研发人员数量是日本的4倍。
中国高校有150万专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日本只有不到20万。中国的专任教师是日本的7倍。
中国高校有2391万在校生,日本只有301万,中国是日本的近8倍。
问题是,大国竞争从来都是比的总量,总量上看,中国并不差。
诺奖数量:一个“滞后”的指标
诺奖的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要知道这个大小就得看到该成果的长期价值,这就需要时间来看效果,平均下来,这个考察期大概是20年!也就是从他发表论文到得诺奖,大概要20年左右,这意味着这个科技界的巨星奖,跟你今天的工作关系不大,那个决定意义的种子20年前就种下了。
拿日本举例,从2000年以来,截止到2015年,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一年一个还多,这已经是井喷了,因为要知道从有诺奖开始日本总共才出了24个诺奖得主。
为什么2000年后日本会有一个诺奖数量的井喷?就是因为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日本经历过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今天诺奖的数量都是当年对科研进行稳定资金投入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经济好的时候烧钱烧出来的。
诺奖和奥运会金牌有区别么?
我们天朝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诟病为举国体制,好像全世界就我们自己搞这种“计划经济”。但我们羡慕的日本,其实对于得诺奖的做法也是举国体制。
很多人会觉得奥运会和诺奖,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得奥运金牌只要砸钱,培养运动员,刻苦训练就能有收获,得诺奖靠的是全民素质,基础教育,科研投入这些软指标,不是举国体制搞体育那样能搞出来的。
当然,科技的发展底蕴更强,进步更慢,需要积累的更多,这只是时间因素的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可以像拿金牌一样拿诺奖,因为日本就是这么做的!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当时这个言论就炸锅了,科学界一致认为,这届政府不是要打脸的节奏么,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还能像汽车流水线一样生产诺奖?可笑可笑,在日本80-90年代最土豪的时候诺奖都没出几个,2001年都已经过了第一个失落的十年了,哪来这么多的雄心壮志呢?
连许多日本当地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公开批评政府提出这样的目标“没有头脑”,但是结果出乎意料,从那时开始基本上就是平均每年一个,这个跟设定奥运金牌数如何相像?
诺奖是可以被争取地,还有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其职能是做游说工作,包括向诺奖得主以及诺贝尔基金会人员提供一切费用全包的赴日旅行。这个跟申办奥运时向奥组委提供费用来申办国旅游,变相“**”道理是一样。诚然,关于诺将最终的归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但这都是那个庞大冲击金牌榜计划的一部分。
科技投入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为什么日本只是先发优势呢?因为日本在80年代以前主要执行的是以技术引进为主的依赖性战略,这个战略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后发科技优势,在认真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 。并且大力发展基础工业,比如炼油、电力、钢铁、造船等,并进一步争取产业链换代升级。
听起来是不是和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走的路是一模一样的?汽车轮船都造不出来,还搞什么对人类贡献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所有高大上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路总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
日本在90年代前,政府投入的研究费占总研究费的比重还是赶不上欧美。日本在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只占所有科研投入五分之一,而在美国是一半左右,当然随着美国国力下滑,这个比例降到了2000年时三分之一,也是比日本要多。而且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中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得诺贝尔奖的)差不多10-15%左右,而同期美国在接近20%,法国达到25%,说明什么?
一般来说民间研究费大多用于短期内能为企业组织带来高额利润的技术开发,以应用刑研究为主,赚钱是硬道理。那么政府研究费才是多用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追求长期的意义。说明90年代前,日本政府的重心还是放在产业发展,更新换代,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这跟2010年的中国也是一模一样。
日本直到80-90年代后期,经济已经大幅起飞,产业链的升级到国际一线,继续发展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的激烈竞争,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才从依赖性科技升级转变为靠自己力量去科技创新,变技术输入国为输出国,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大家看下日本的GDP从80年代开始起飞,后推20年,2000年开始,日本诺奖数量开始起飞,严格的T+20年。
到底是通过模仿和追随实现技术跨越,还是注重创新和领先,主要是看今天的科技发展阶段,是否已经接近了世界前列。
今天批评中国的声音和九十年代美国批评日本的声音出奇的一致
中国今天被诟病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益,经济至上,对人类社会贡献不够,光知道赚钱不知道向人类的灯塔国美国学**。
有趣的是,这种论调正是90年代美国媒体甚至包括日本本身批评自己时的主基调。
2010年两名日本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华尔街日报》曾做过总结,说人们**惯将1950-1990年的日本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视作日本变富但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认为日本教育体制僵化,大量山寨西方发明。这种说法的证据就是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上建树有限,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仅有5人。1990年,美国的理查德·里德在文章中写道,“批评家们常常对比美日两种教育体系,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口仅是日本2倍,培养的诺奖得主却是日本的将近30倍”。里德用“追求一致性、考试热以及近乎极权的控制”描述日本教育。第二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日本是“科学赤字之地”,缺少诺奖显示“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落后西方”。
但问题是,今天媒体上一致鼓吹的日本诺奖奇迹,都是八九十年代时候研究出的成果,得诺奖是一个平均滞后20年的指标。日本在最土豪,最砸钱搞创新的时候反倒被批评为只知道赚钱的“科学赤字之地”,现在的奖都是靠当年的积累,反而现在日本经济衰落无比明显,大量产业空心化,反倒是成了歌颂的对象,这是本末倒置的。
可笑么?同理,今天中国被挖苦没创新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是日行万里的科技大国了。
未来属于天朝
花钱就能解决?是不是太幼稚了?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没这么简单,钱不是万能的,基础科学的突破式发展需要基础教育,科研人员,研究投入,制度配合,等等等等,缺一不可,但是问题钱不是万能的下一句话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的科研体制最受诟病的就是“跑冒滴漏”太严重,作假,抄袭,浪费,贪污,各种标签。还有报告算过中国的科研经费40%是被浪费掉的,就算我们同意这是真的,那你还要考虑这里的言外之意是,剩下的60%真金白银投在了研究上呀!这可不是小钱呀。
中日的竞争是不对称的,日本的科研体系是与欧美紧密结合的,中国的科研是被封锁的,但优势是,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有钱的土豪,而且比第三有钱的日本要豪一倍(GDP多一倍多)。
本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各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博士招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快速下降趋势。1993年这一比率为15.2%,但20年后的2013年已经降到8.9%,减少近一半。
中国GDP对比日本从1995年开始起飞,从GDP占日本25%到持平用了15年,但从持平到超过一倍只用了5年!从1995年开始,T+20,2015年开始出现诺奖得主属于正常,屠呦呦就出现在2015年。中国2000年前后也进入了科技自主创新的阶段,所以中国真正诺奖得主爆发期在2020年前后,只是来得晚些,不会不来的。
所以诺奖这个现象中日差距与中日间对科技的重视,体制,民族性格都没有本质的关系,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意义的。否则日本从1911年就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比中国重视教育,也没看到日本在二战后成为暴发户以前得到过多少诺奖,凡事逃不出这经济规律。
看看日本已经明显落后于中国的领域
我这里总结下网上可以找到的中国明显领先日本的科技领域,不看不知道,我们已经变得这么强大而不自知,每天都在进步反而看不清前进的脚步了。
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全球五大通信商中国占两家)、智能手机(现在谁还用日本手机?);
电网(中国有全球最好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技术(中国自主制定了4G标准TD-LTE,追上了西方,5G时代有可能开始占据领先地位);
水电(中国有全球最大的80万千瓦水轮机制造技术)、火电(全球最高效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中国)、四代核电(山东荣成石岛湾四代核电已经开建);
工程建设(从全球最大的都大坝、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到港珠澳大桥)、飞机(隐形战机与大型运输机);
成熟的煤制烯烃(即用煤代替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先用煤制成甲醇,再用甲醇制成乙烯和丙烯,现在中国已经率先在全球实现了产业化,该技术也刚刚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定位系统、页岩气开采、(中国已成为北美以外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开采的国家)……
2010年武重数控机床出口英国登陆老牌工业国家。多年来,高端数控机床都由国外输入中国。此次,“武重制造”实现反输出,3台机床登陆国际制造老牌强国,其中,FB260型数控落地铣镗床是中国制造的超重产品首次出口英国。
惯性导航系统。在军事领域,惯性导航则是用于飞机、导弹、舰艇、战车的关键系统。因为惯性导航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导航系统,不需要外部参考与支持,这一特点使它自然地不受外界的干扰或欺骗。因此现在飞机,潜艇,导弹和各种航天器上,除了安装有GPS导航系统,也都装备精密的惯性导航系统。现在能够自行研制精密惯性导航系统的国家,仍然只有少数的几个军事强国而已,不包括日本。
2014年!中国研发成“大型脉冲实验装置” ,我国由此成为继美、德、法之后第四个拥有大型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国家。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被列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脉冲强磁场技术是产生强磁场的重要技术,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可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磁学、化学、生命与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
中国国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BES是目前国际上工作在J/Y能区的唯一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因此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基地。
中国有国产蛟龙深潜器---潜到海面下7000米,载人深潜的世界记录。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除中国外,其他4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因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20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中国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这种称为 “人造黑洞”的装置,体积小,目前功能可以吸收电磁波,电磁波一般用来做什么用途呢?民用可以导航,可以测距,飞机、轮船都可以装备,军用飞机、潜艇更是要用。
中国自主研发出世界最深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厚度达2400米,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实验室。2009年7月,中科院发布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为此,需投资建设几项关键性的探测暗物质、暗能量的重大实验装置,包括地下和太空的粒子探测器和在南极建立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以取得第一手实验数据,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2013年!中国研制成功世界唯一的JF12高超声速激波风洞,超高音速飞行器的摇篮! 中国耗时48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先进高超声速激波风洞,民用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为Ma0.8(即马赫数0.8)以下的亚声速(一个马赫数是一倍声速)。高超声速指飞行器达到Ma5以上的飞行速度,Ma7则意味着从北京到纽约的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到2小时。
中国FL-9低速增压风洞——“亚洲第一大”的大型低速增压风洞
中国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试验中心。中国航空风洞实验室,亚洲第一!
中国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关键构件" 激光成形技术世界第一。
中国航空"数字式电传和综合航电技术" 世界第二,已经仅次于美国。
中国有世界第二条"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

大国崛起,无非就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价值,不妄自菲薄,所谓自信,就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觉得今年中国社会发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对奥运金牌的热情降温,不是不在乎,而是有自信了,不觉得没金牌是一种病夫的象征,不觉得金牌是民族自尊的重点,这种社会的成熟和进步我们感同身受。
日本多几个诺奖有什么可失落的呢?何至于上纲上线讨论中日的体制差异,时间问题,仅此而已,20年后我们诺奖拿到手软,也不觉得是天大的事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