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到十二点是:午时。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