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壳蜗牛比有壳蜗牛爬的快些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2020-05-17 社会 58阅读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蝸牛,也常無意間在花園、菜圃或買回家的蔬菜裡,發現牠們的蹤跡;但除了牠們的招牌──殼,鮮少有人知道牠們的長相,或仔細觀察過牠們的構造。 在動物的世界裡,蝸牛屬於種類第二多的「軟體動物門」,理應像昆蟲與螃蟹般被人們所熟知。但事實上,在人類的世界裡,蝸牛卻是備受忽視的一群,人們常忘了牠們的存在。這些種種不平等待遇,都是因為蝸牛體型微小、行動緩慢與習性隱密,在不易被人發現的前提下,就容易被人所忽略。然而,在蝸牛的真實世界裡,卻處處充滿驚奇與不可思議,就像一個不易發現的大自然寶藏,只要耐心等待,用心體會,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蝸牛,就可以看見其中的奧祕。 首先最令人意外的,就是──不是所有蝸牛都有「殼」! 在蝸牛家族裡,大部分蝸牛都有殼,但有群蝸牛卻沒有殼,或只有一點點殼。由於牠們長得不像蝸牛,有人又稱牠們為「蛞蝓」(Slugs);至於只剩一點殼的蝸牛,就稱為「半蛞蝓」(Semi-Slugs)。雖然名稱不同,卻也是蝸牛家族的一員,但是牠們為什麼不要殼呢? 對一般蝸牛而言,「殼」是一個重要的保護構造,不但保護其內的軟體免受異物的傷害,更能防止在陸域生活的蝸牛體內水分過度蒸散。雖然殼對蝸牛有許多優點,但它卻是蝸牛們的「甜蜜負擔」,因為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所以蝸牛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攝取碳酸鈣,以建造這個自己居住的房子,並把這棟房子揹在背上,不管是吃飯、睡覺、散步、爬樹,都得揹著它移動,這對於身體柔軟的蝸牛而言無非是沈重的包袱。 而有些蝸牛(可能是不同類群),剛好生活在潮溼的地方,無需「殼」來防止體內水分散失。而這些潮溼的地方,碳酸鈣也大多取得不易,所以在演化過程中,漸漸地將殼給演化掉了,而這些殼完全退化掉的蝸牛,就是「蛞蝓」。只是在演化的道路上,有些種類還殘存著薄薄的殼的或只有一片殼,就是所謂的「半蛞蝓」。 蛞蝓雖然少了殼的保護,但身體卻也更加靈活,可以比有殼蝸牛爬行得更快,更能鑽進有殼蝸牛所無法鑽進的石縫或樹縫間,一樣可以找到保護。而且因為牠們對碳酸鈣也不再那麼需要,所以省去了許多攝食上的麻煩,這些對有殼蝸牛而言都是無法想像的優點。雖然如此,殼終究是個防止水分散失的良好構造,如果蛞蝓遇到大旱,或是在烈日曝曬前還未回家,就很容易乾死,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路上看見「蛞蝓乾」的原因。由於蛞蝓沒有殼來防止水分散失,所以牠們分泌像膠水般濃稠的黏液,減緩體內水分的散失,也可以潤滑爬行時所遇到的粗糙表面。 雖然蝸牛的定義是:生活於陸地上的軟體動物,但並不是所有身體柔軟的陸域生物都是蝸牛。例如常見的蚯蚓,是屬於「環節動物門」,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的身體具有一圈一圈的環帶。而蚯蚓的親戚──吸血的「螞蝗」與「水蛭」,也是環節動物門的一員(水蛭綱),雖然沒有蚯蚓那麼長,卻也有環節的特徵。 除了蚯蚓之外,與蛞蝓長相相似、身體一樣扁平的陸生「渦蟲」,則是屬於「扁形動物門」。這些身體柔軟的動物,因為缺少觸角,所以很容易與蝸牛區分。除此之外,還有一群與蝸牛長得不一樣,但喜歡假扮蝸牛的動物──「寄居蟹」,牠們常居住在蝸牛的空殼,當作臨時的家,等到長大之後再去找合適的殼。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