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比喻秋天的来临。“一叶落而知之天下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其中“一叶落”表示通过一片叶子的飘落,得知秋天即将来临;“知天下秋”就是从叶落的现象得出的整体结果,所以,这句话意义就是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西汉初年刘安编修的《淮南子》中,有《说山训》《说林训》两篇。这两篇文章由若干短章集合而成,通过具体事象说理是这两篇的核心特征,骈偶对仗的句式特征在这两篇中也屡有体现。这些特征,与西汉末期出现的连珠体这一文体有着密切的文学关联。
淮南子《说山训》《说林训》两篇属于前后相连的姊妹篇,均以说理为主。但是这两篇的行文显然与其他篇目有别,由若干短章集合而成。从行文形态看,这些短章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议论在前,具象在后。前边表述较为抽象的道理,或者作者的哲理意图;后接以具体事象,用以类比和证明。
如:“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裸走而追狂人,盗财而予乞者,窃简而写法律,蹲踞而诵诗、书。”(《说山训》)“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说林训》)这类行文经常以“譬犹”“若”等作为连接,具体事象作为类比用以证明抽象哲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