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

2020-05-11 健康养生 302阅读
1. 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 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 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9. 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 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
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6. 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 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
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 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 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 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22.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生长,故
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的鉴定。
23.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
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
24. 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
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成为菌群失调症。
25.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26.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27.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无菌指灭菌后的无活菌状态。
28.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菌体基因中去,从
而获取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特征的过程,称为转化。
29. 转导:以为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
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成为转导。
30. 嗜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
症状,称菌血症。
31.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抗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成为败血
症。
32. 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
对抗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33. 袍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以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
可以萌发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34. 真菌中毒症: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成长,人畜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
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的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35. 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其实是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
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力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36.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种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
干扰现象,干扰现象非常普遍,可以发生在同一种,型株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型株之间还可以发生在活病毒与灭火病毒之间干扰作用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明白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可终止感染,是宿主康复,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7. 垂直传播:那病毒等病原体微生物由孕妇传给胎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38. 潜伏感染:某些病毒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可以在一定的组织细胞内长期潜伏,
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当某些条件打破了病毒和机体之间的平衡,如感染发热应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机体的病毒可重新增殖传播,引起急性病变,如单纯疱疹病毒和谁都一带状疱疹病毒,平常隐藏在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反复发作引起唇疱疹和带状疱疹。
39. 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达数十年,一旦出现症状
即呈现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40. 干扰素: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物质的诱导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
蛋白质,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41. Done颗粒:是一种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1970
年done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名为Done颗粒
求采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