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幼儿舞蹈教学方法百度文库

2020-09-19 音乐 110阅读
舞蹈是幼儿园音乐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一种形式。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听到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儿对舞蹈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3岁以后,幼儿的动作就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并且日益精细、成熟,增强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但受到自身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知识经验等的制约,需要成人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其初步体验舞蹈。《纲要》也提出:幼儿舞蹈教育是作为实现全面启蒙幼儿艺术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上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儿舞蹈教育误区。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种种误区。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括在以下几方面: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我是如何进行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一、选材。 在为幼儿选择舞蹈教材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都各不相同,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好奇心强、易幻想、好模仿,所以教材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的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在音乐方面我们应该选择旋律流畅、顺口、歌词生动形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启发幼儿对舞蹈联想与想象的音乐。如在中班进行碎步教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动物模仿音乐小鸟飞和开飞机等音乐,让幼儿自己配合上肢和身体的动作进行,孩子们尤如在蓝天飞翔的小鸟和飞机,自由大胆地做着不同的动作,这样一来既达到教学效果又能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萌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积极探索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音乐能带给他们愉快、美好的情感体验,恰当地,不断地给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刺激,能够激发幼儿的舞蹈热情,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舞蹈表演,久而久之,随着音乐,他们能够大胆的表现自我,并逐渐培养出喜欢参与舞蹈活动的兴趣,舞蹈天赋、创作潜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2、生活化教学。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儿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学习,他们本能地会唱唱歌,会表现舞蹈的韵律。是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机性地去观察、引导孩子,这样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孩子才会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情感,从而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会造成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1) 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来园时,教室里播放一些轻声悦耳世界名曲,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音乐艺术环境,午睡、午餐弹奏一些合适的钢琴曲,陶冶幼儿情操,加深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拉近音乐与幼儿的距离,让音乐走近幼儿的生活,让音乐激发幼儿的舞蹈创作兴趣。(2)为幼儿创设在音乐中表演的环境。 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设立小舞台,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扇子,适合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体会随音乐进行舞蹈活动的乐趣,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3、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1)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感情。在舞蹈创作中,教师的真情实感能够强烈地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促发幼儿的舞蹈热情;其次,教师在引导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要用充满激情的眼神、动作、表情去强烈的感染幼儿。如:在创编舞蹈《泥娃娃》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滑稽的舞步、调皮的眼神、淘气的哭闹都要表现的惟妙惟肖,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到自己来到了一群泥娃娃中间,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顽皮的泥娃娃,泥娃娃的动作、表情也就自然而然的酝酿、表现出来了。(2)让幼儿学会理解、表达情感。我在平时的舞蹈创作教学中,对每一首给幼儿进行创编舞蹈的歌曲都作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让幼儿领会每一首歌曲中该表达的情感内容,要求幼儿在舞蹈创作中要溶入这些情感。例如,我在创编《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的舞蹈时,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其中所表达的妈妈的温柔,和蔼可亲,和孩子对妈妈的热爱、尊敬、眷恋等情感,从妈妈的眼神中,通过孩子对妈妈的动作中一一表现出来。为了强化这几种情感的表达,我要求幼儿在演唱歌曲时先用眼神、表情去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再进行想象和创编。这样不仅让幼儿体会到歌曲的感染力,而且让他们更能领会到此曲给他们的情感,幼儿有了这样情感的体验,创编出的舞蹈才更具有生命力。4、游戏性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舞蹈本来就是与游戏有着重要的联系,幼儿园的许多音乐游戏、表演游戏也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