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对美丽乡村建设有怎样的规定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美丽乡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以政府主导引领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全国在村镇建设方面每年都有较多的投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总体看,由于历史上在村镇建设方面的组织管理程度不高,导致村镇面貌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首要的是发挥好政府的职能,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第一,坚持村镇规划实用持续。要依据产业与人口,编制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尊重群众意愿,立足乡村特点和地域特征,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方面不要谋概念和做花样文章,应注重可实施、可操作、可持续,让群众能理解和遵守。第二,坚持基础设施布局统筹。乡村道路要符合实际,供水电气、排水、污水收集与处理以及农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要同步规划建设,避免重复改道、改造、浪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要科学合理,方便群众。第三,坚持建筑风貌区域管控。乡村的建筑普遍外观呆板、缺乏特色。规划建设部门应当推行村镇房屋建筑风貌的管控。既要实施建筑设计指导,体现历史传承、地域特征、文化特色、时代风貌,避免“千村一面”;又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建设有规划、管理有依据、施工规范和质量可靠。第四,坚持涉农政策重点扶持。过去,村镇建设主要靠乡镇自我积累、自我经营、自我发展。为了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各级财政应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镇建设,发挥公共财政的社会效应;国家政策性银行要研究长期无息、低息和贴息贷款政策,重点支持村镇建设。同时,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突出村镇建设,形成发展合力。以群众参与主动建设美丽乡村。人民群众是农村的主人,发挥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持续有效推进。一是依靠群众建特色房。在统一规划和建筑风貌管控的基础上,尊重民俗,加强指导,有序引导群众住房的自建、自改、自合,形成一村一式、一镇一品的房屋特色,并长期坚持和巩固。二是依靠群众造特色景。鉴于历史原因、地域的差别和习俗的不同,各地现存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并不多。为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倍加珍惜、维护,加强管理,让历史延续;另一方面要遵循自然、挖掘资源,展示新的景色特点,创造新的传承。三是依靠群众管特色园。要宣传培养群众的文明习惯,让爱护家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要定期开展农村环境的专项治理,严防“脏乱差”反弹;要制定“村规民约”,制止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组织发动群众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自管责任,形成自发管护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依靠群众创特色游。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让农民全部转移到城市。我们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很重要的着力点是实现城市居民和乡村百姓的生活互动。农民要施展创业才能,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自主创新,建设观光农业、休闲村庄,吸引市民到乡下旅游、度假、养老,使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以市场介入推进建设美丽乡村。村镇建设面广量大、投资多、周期长、回报慢,必须引进市场介入,让市场配置资源,才能取得加速推进的效果。首先,组建地方农村建设开发投资公司。各地要研究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县、乡(镇)两级组建专业公司,市场化运作,对镇村的基础设施、土地整理、环境治理和村民住房等进行统一有效的开发建设,让“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在农村释放应有的能量。其次,积极鼓励社会投入进行综合开发。要在土地、贷款、财政补贴和债券等资本市场方面采取惠农投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的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种植业态、田园风光、休闲庄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不断创新农村养老方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将会以老年人为主,并且大多数是身边无子女的居家养老。面对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要以乡镇为单位探索农村老人“退房养老”的新方式,提高养老业服务水平,以养老创新带动土地的节约集约和村庄面貌的变化。此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要通过大力培植和支持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土地流转、产业融合、科技应用、资源整合和劳动力转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