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
笔者认为, 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化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做法谈几点看法。
一、由实验导入新课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突出特点。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 精心安排, 精心操作的演示实验, 会使整个教学从头到尾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例如, 讲“氨”的性质时, 可先从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时学生对这种妙不可言的情景, 立即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 1. 氨气为什么易溶于水? 2.烧杯中的试液为什么会自动喷入烧瓶中? 3.烧瓶中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由于实验现象新奇, 学生想急于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而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只要抓住这一最佳时刻, 因势利导, 就可很轻松的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又如, 讲二氧化碳一节时, 可采用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 马上就会清楚地看到: 下边燃着的蜡烛先熄灭, 上边燃着的蜡烛后熄灭, 教师可通过巧妙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 1.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2.为什么下边的蜡烛先熄灭? 上边的蜡烛后熄灭? 3.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让学生相互讨论, 深入思考并找出答案, 教师只作引导和归纳, 就很自然地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二、采用化学用语导入新课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正确的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子式、电离方程式、电子式等导入新课, 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分析问题, 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使其达到熟练。例如在讲“酸、碱、盐”一节时, 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先让三个学生分别板书下列三组电离方程式: 第一组: HCl=H++ Cl-HNO3=H++NO3-H2SO4=2H++SO42- 第二组: NaOH=Na++OH-KOH=K++OH-Ca( OH) 2=Ca2++2OH- 第三组: NaCl=Na++Cl-KNO3=K++NO3-CuSO4=Cu2++SO42-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思考, 分析每组电离方程式的特征, 找出三组电离方程式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异同, 归纳酸碱盐的定义。这种课型把课堂提问和讲解新课融合在一起, 从头到尾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理解深透,记忆牢固。
三、运用设问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 只要利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联系教材的重点, 难点和关键性知识, 有针对性的提出能突出教材内容的, 难度适中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独立思考, 自觉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引入新课。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所提问题针对性要强, 难易适中, 不能太随意, 太简单。例如讲“氯气”一节时, 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问起, 如:你过去学习过那些有色气体?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 钠在氯气中能否燃烧?现象如何? 铜、铁能在氯气中燃烧吗? 通过学生回答, 教师只作引导, 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学习。又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时, 一开始就设问: 酸的水溶液显酸性, 碱的水溶液显碱性, 那么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呢?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进新课。由于造成悬念, 学生注意力很集中, 很快进入“角色”, 接着教师 演 示 实 验 , 用 PH 试 纸 分 别 检 验Na2CO3,NH4Cl,NaCl三种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 教师提出问题: 这些盐本身并不电离出H+和OH- , 为什么有的溶液显酸性, 有的溶液显碱性, 有的显中性呢? 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急需解决,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冲动而进入新课学习。再如讲醇、醛、羧酸、酯类等均可由设问导入新课。
四、利用最新科技信息导入新课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的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 最新科技资料和工农业生产最新成果在报刊上屡有刊载。利用这些资料导入新课,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时代感, 使学生看到化学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祖国,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例如, 在讲铁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目前我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 居世界首位。今天我国一天生产的钢多于解放前一年的钢产量, 钢的品种和质量也都跃居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之中。这些新成就学生很受鼓舞。又如, 在讲过渡元素时向学生介绍了日本一家公司发现了铁- 钛, 铁- 镍, 铁- 锰等合金掺入稀土金属, 在冷却和加压下又能重新释放出氢气的奇妙功能, 做成了氢燃料的贮氢装置, 发明了不污染环境的氢燃料汽车, 这将对克服大城市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 对人类的健康有多么大的好处, 通过讲述, 自然的引入新课。
总之, 化学教学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还可以用绘图, 制表格, 介绍科学家小传等来引入新课。随地点, 时间和学生学习情况不同, 教师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 均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