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故宫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2020-08-31 综合 263阅读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两朝长达600年的统治历史中,共有24个皇帝生活居住在紫禁城里,演绎出一幕幕兴衰史剧。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名为《紫禁城》,在这里曾经有24个皇帝住过的地方,被称为古老建筑中的精华。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故宫用了14年的时间建完,到今年已将近快六百年,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午门:午门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在这里也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同时也是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门举行。

太和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也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保和殿: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乾清门:皇帝也会在乾清门上朝,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皇帝也在这里读书学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

交泰殿: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后的中宫。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宫,所以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皇帝大婚时候的宫殿。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神武门:神武门设有钟、鼓,用以起更报时的地方。候旨进宫的人及侍卫、值更者临时休息处。也是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紫禁城宫殿继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思想,根据《周礼》和古代“礼制”中规定的法则进行规划,通过空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材料等诸多手段,完美的表达出了宫殿建筑中所蕴含的君权神授、天子之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紫禁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一个完整典型。

扩展资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故宫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