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易逝 善良永驻
文/梦里诗书
对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追溯,冯小刚的《芳华》既以文工团里洋溢的青春,用浪漫色彩去触碰着时代的脉搏,也用真实惨烈的对越自卫反击,见证着战争残酷无情的本质,固然电影并没能完全再现严歌苓笔下的集体主义残酷,但对善良的坚守却依旧勾勒出了电影打动人心的内核。
《芳华》伊始将时代背景聚焦于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部队文工团,在这个满载以青春的集体中,冯导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塑造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群像,善良朴实,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出身不好备受排挤,渴望融入集体的何小萍,明艳动人却善于心计的林丁丁,极富同情心的萧穗子,自恃高人一等的干部子弟郝淑雯,都是尤为鲜活立体的,由此在浪漫色彩下所绽放的青春芳华,带有着一股浓郁的荷尔蒙味道。
电影中段,剧情随着刘峰喜欢林丁丁,林丁丁却为了自己名声诬告其耍流氓开始急转直下,因此被调离文工团的刘峰在那个年代被烙上了无法抹去的污点,这个曾被大家调侃为活雷锋的好人就这样被抛弃了,他虽然在战争中不惜想去牺牲生命成为英雄,但命运却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而同样心存善良的何小萍在此也看清了文工团集体虚伪的面目,对此再也不抱任何幻想期待,而离开文工团在战争中成为英雄,获得世人认可的她却疯了,对严歌苓笔下集体主义的残酷,电影在此做出了着墨。
相较于严歌苓的原著,冯小刚的《芳华》并没有将电影的核心放在集体主义对个体摧残的批判上,文工团里的青春浪漫,战场上的战火纷飞,到芳华已去理想幻灭的收尾,电影对比原著其实都在致力于弱化这一点,这个内核只是成为了电影的一个延伸思考,而与之替换的则是“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更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的善良,它成为了电影后半段的支点。
在《芳华》中,刘锋与何小萍的善成为了电影最为令我动容的所在,绽放青春的部队文工团,最为质朴纯粹的是他们,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他们的善良更是成为了那残酷的基色中一抹最为动情的所在,电影最后也将镜头给予了相依于一起的他们,“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的结局,为电影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却又不落温情的句号。
我们总是期望善良的人能收获美满,可现实有时却难如人愿,但即便这个世界并没有用温柔善待于你,我们却并不应该失去这种弥足珍贵的本性,因为芳华易逝,善良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