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20-05-02 国际 93阅读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在冷战中,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主要表现为总体“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四十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使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两大阵营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社会主义阵营因苏联推行大国主义的对外政策遭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而解体。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支持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推动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法国积极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联邦德国积极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此外,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逐步地团结起来,建立各种地区性国际组织,不论在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还是参加联合国、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都在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3.美苏从争霸走向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对各自阵营的控制力明显下降,两种制度和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世界政治的结构中下降为次要位置,美苏两大国的对抗和争霸上升为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美苏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有着深刻原因。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对抗,特别是它们之间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非但没有打败对方,反而给各自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极大地妨碍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西欧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苏两国的经济实力则相对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美苏两国都迫切需要调整战略,把注意力放到国内,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另外,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对美苏争霸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战后几十年来紧张的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际上许多热点问题得到缓解。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形势恶化,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共产党普遍束手无策。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全面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起了苏联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对外政策方面主动放弃对东欧国家的监管权,使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奏效,搞乱了东欧国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89年冬,东欧发生了战后四十多年来空前急剧的变化,1991年12月26日,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解体,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4.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特点:(1)旧格局的解体是在和平条件下而非战争条件下进行的,在和平时期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2)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与期待建立多极世界的其他力量之间存在着激烈斗争。(3)从力量对比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世界各种力量要经过长时期的分化组合过程,才能过渡到稳定的新格局。(4)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
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建立在经济多极化基础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战后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很多,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不从心。当前,美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其他国际力量在成长壮大。虽然日本和欧盟的经济目前仍处在困难时期,但无论如何,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欧盟随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综合实力还会进一步增长,未来将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极;俄罗斯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它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都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障碍因素。
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格局不仅与刚刚结束的两极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多极均势格局相比也具有许多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美、欧、日、俄、中等国际力量相互制衡,没有哪种力量能够控制世界、为所欲为的多极化;是摒弃强权政治、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是承认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