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面神经炎,也称周围神经性面瘫,指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的一组症候群。
【简介】
1961年国际医学协会称“面神经麻痹”为“面瘫”,通常是指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内在因素: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较为为狭窄;
外在因素: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不过大多主张有以下几种因素
1、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2、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现在尚未分离出病毒;
3、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并与疲劳、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
【表现】
典型的外在表现是:患者不能完成抬眉、闭眼、鼓嘴、饮水等动作。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发病与季节无关,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作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饮水时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说话时,口角明显向患侧歪斜。提问中所提描述的情况正是如此
【检查】
方法主要为以下两种:
1、内听道X线片正常。外耳道、听觉等五官科专科检查。
2、电生理检查、面神经MCV减慢,面肌EMG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消失。
【鉴别】
一、中枢性面瘫: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
(二)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
(三)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
(四)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五)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
【危害】
1、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患者常感疲劳,做任何事都很无趣;
2、多症并发,危害健康,面瘫积久,肝肾俱损,面肌痉挛,上睑下垂;
3、心理自卑,性情自闭,因面容改变而经常性情孤僻;
4、年轻者影响婚姻。
【治疗】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炎症和水肿为主;
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五)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等、也可配合理疗贴片治疗;
(六)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七)眼睑保护:下垂的眼睑因经常处于风吹状态,需要注意在睡眠时用干净纱布覆盖,经常涂抹金霉素眼膏,防止眼睑粘膜长期暴露于空气中;
(八)自行按摩:虽然对照统计表明,面部的自我按摩对治愈面瘫没有依据,但是在康复痊愈的患者中,能够每天自我按摩面部的患者所占比为75%以上,操作方法即每天用热毛巾敷面15分钟后,自行沿两颊向颈后推按面部颊肌20-30分钟,减少水肿对面部茎部乳突孔的压迫。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无何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
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
【预防】
避免辛辣,多吃新鲜果蔬,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