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沪西南某航天设备制造基地热烈举行。座谈会的主角被称为“编外航天人”,他们是担负航天特资守卫和押运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七支队官兵。自1993年开始担负勤务以来,20年时间,他们行程30余万公里,93次完成国防尖端产品长途武装押运任务,坚守7300多个日夜,确保守卫目标连续20年安全无事故。从1999年开始,他们与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零距离守候”,完成了十送“神舟”的任务。
座谈会上,一茬茬官兵代表齐聚一堂,深情回顾20年来与航天特资“相守相随”的经历,畅谈岗楼哨位、巡逻路上、押运途中的点滴回忆。稳妥处理多起险情、累计安全行程5万多公里的神舟一号押运组负责人李西科,先后4次完成长途铁路押运任务、数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神舟四号重要部件押运组成员宫永涛,因任务两度推迟婚期、刚结婚3天又受领新任务的神舟九号重要部件押运骨干张士超……一位位官兵的讲述串起了中国人圆梦太空的漫漫征途,一个个故事勾勒出武警官兵对航天梦想的执着与坚守,正如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守护航天梦,助推中国梦”。让我们走进这群可爱的武警官兵,采撷这群平凡筑梦人的动人故事。
30万公里押运确保万无一失
不久前,一场简单而神圣的出征誓师仪式在武警上海总队七支队某营区举行。全副武装的官兵士气高昂,开始执行一项押运航天特资的特殊任务。这样的出征,对驻守这里的武警官兵来说,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每一次,他们都胜利凯旋。
押运“神一”的情景让李西科印象深刻。当时还没有特种专列,一列火车车厢全部卸掉,只留下光秃秃的平板车,一个简易岗楼用铁丝固定在平板车上就是哨位,哨位旁边就是帆布包裹的航天产品。“行至甘肃西北,穿越一片沙漠地带,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热得发慌,晚上冻得难受。还会遭遇‘大兵团’作战的蚊子,一巴掌拍过去,手心都是星星点点的血迹。”
“神五”用上了特种列车,但整节车厢由钢板包裹,除一个狭小的通风口外,几乎完全封闭,押运恰逢夏日,车厢内温度近50度,隔壁就是航天产品。在这样的条件下,押运官兵戴着头盔、穿着防弹衣,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押运队员陈卓对“神五”任务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神八”开始配备的押运专列让押运队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队员和目标不在同列车厢,专列一停靠,队员就需要下车警戒。专列避让情况多,有时一晚上就要停靠好几次,大家和衣而睡,战士们有时刚刚睡着,又需要立马下车巡逻警戒,一晚上下来,几乎没怎么合眼。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自担负航天特资押运任务以来,该部官兵93次往返于上海、北京、酒泉、太原、西昌等地之间,累计行程30多万公里,确保了航天产品绝对安全。当然,也曾遭遇过“险情”。
战士陈玉琨押运“神四”部件途经甘肃武威停靠,专列附近还停靠着几组运煤列车。凌晨时分,两名手持铁锹、麻袋男子向专列靠近。“站住!干什么的!迅速离开!”陈玉琨定睛观察、厉声呵斥,迅速发出警报,推压子弹上膛警戒。两名男子一愣,继而气势汹汹地骂道:“少唬人,我们在这关你屁事!”并继续向目标靠近。剑拔弩张时,接到信号的应急处置队员按照预案迅速到达现场,将两名男子控制。经审查,两人多次在铁路线上偷盗作案,是公安机关重点缉查对象。
这样的险情并不多见,但哨位如战场,押运路上的官兵需要随时保持警惕。曾担负“天宫一号”重要部件押运任务的齐磊有过这样一段经历。那是目的地为北京的长途汽车押运任务,山东境内突发暴雨导致严重交通拥堵,押运车队只能缓慢前行。面对这种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情况,副中队长齐磊立即带领战士下车,采用步行方式冒雨伴随目标左右前行。这一走就是三个多小时,有的战士脚上磨出了泡也不愿离开岗位。任务结束后,目标单位领导专程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称赞战士们不愧是“航天卫士”。
20年间,押运任务官兵成功处置43起有碍安全的问题,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处置突发情况19起,排除70余处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平安。
20年默默坚守保证绝对安全
申城连日高温。正午时分,某航天设备制造厂内,一队武警战士正环绕核心目标进行巡逻警戒。炎炎烈日将战士们炙烤得黝黑,脸上的汗水已将整整一圈帽檐全部浸湿。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来暑往,战士们都这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那是2005年盛夏的一个雨夜,台风“麦莎”带来的强降雨造成厂区部分积水,直接威胁目标安全。战士们闻令而动,连续奋战48小时,构筑防水工事、排除积水、疏通沟渠。战士们肩上磨出水泡、手上磨破老茧,轻伤不下火线,尽管厂区附近街道大面积进水,但核心目标始终安全无隐患。
20年来,在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本位于郊区的目标单位早已被现代都市气息所环绕。但年过五旬的老中队长陈伟强仍然记得20年前刚刚进驻时的情景,厂区的周边都是农田,白天看太阳,晚上数星星,就是哨位的真实写照。“那时的执勤条件很简单,查验进出厂区人员就靠眼睛仔细看、脑子反复记,虽然常常把面生的工作人员拦下,但没有让一个危险人员突破防线。”
厂区内单位部门多、人员车辆出入频繁,单靠练就“火眼金睛”,并不能保证目标的绝对安全。近年来,武警上海总队不断推进执勤方式向信息化转变,在不断提高单兵执勤能力的基础上,从单纯依靠官兵个人观察,发展成为现在融“人防、物防、技防、联防”为一体的执勤模式,现在的哨位,监控设施、通信设施、先期处置装备和各项保障措施一应俱全,为目标安全添加了“多重保险”。
厂区内面积大,哨位多,最远的一个哨位离部队营区近3公里,官兵们需要24小时轮流担负勤务。押运任务期间,中队官兵在位少,担负守卫任务官兵有时一天在岗时间长达10个小时。面对这种高强度的执勤状况,官兵们从未放松过警惕。那是某火箭的关键总装阶段,靠近核心厂房的一闲置仓库因电路短路突然冒出火花,继而产生浓烟。当班哨兵肖永刚发现后,迅速拉响警报,启动应急处置机制。中队长路章军两分钟内即率领官兵赶到,战士们立即进行处置并成功控制现场,确保了目标绝对安全。
官兵们常常说:“虽然只是中国航天的一颗‘螺丝钉’,但我们要像火箭上的‘铆钉’那样,牢牢践行使命,用忠诚护卫平安。”
零失误源自高标准
在中队采访,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不管是在上哨途中还是巡逻路上,战士们手上总是拎着一个黑色帆布口袋,打开口袋一看,里面装的竟是小铁皮、小石块、木屑等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在记者的追问下,战士们讲出了其中的缘由。“航天工业是精密产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平常的垃圾,也可能给执勤目标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上哨和巡逻的途中,战士们养成了随手清理身边垃圾的好习惯。
“这是一群穿着橄榄绿的航天人!”航天八院院长助理陆本清这样描述武警官兵。“不仅是因为他们担负航天特资守卫押运任务,更因为他们的身上体现着航天人和标准和精神!”每年新战士下连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学航天知识、讲航天故事、树航天精神,一茬茬官兵都能准确说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同特点,个个都是航天知识的“行家里手”。
在执勤的过程中,官兵们学习和发扬了航天人严谨、精细、缜密、规范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坚持“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标准,开展了专勤专教、专勤专研和专勤专训,确保了执勤“零失误”、安全“零事故”。针对长途武装押运勤务的特点,他们主动探索研究了勤务组织实施规范,对“接收物资、押运警戒、伴随指挥、情况处置、交付物资、枪弹管控、组织归建”等每个环节进行了区分,设想了7大类47种情况预案,保证了任务过程滴水不漏。
宫永涛,“神四”重要部件押运组成员,当时是一期士官,担负任务时已三年未回过家乡。他的家就在铁道线旁,从上海到酒泉,专列刚好路过他的家。“那班哨正好是我执勤,经过的时候,我向家的方向望了望,家里亮着灯,隐约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眼睛一下就湿润了。” 担负押运任务有着严格的保密要求,押运对象也需要进行近乎苛刻的考核。该部研究制定了十条严格的“硬杠杠”作为押运对象的选拔标准,“入围”后还要经过“素质考核”、“群众测评”、“组织政审”才能有资格担负任务。正是坚持了这样的高标准,才有了连续20年执勤的零失误。
20载坚守,30万公里伴随左右,武警官兵用时间和距离见证了一次次航天梦想的实现。一路汗水一路歌,实现航天梦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群平凡筑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