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个“托马斯”。请问这指的三个人是谁呀?

2020-05-27 文化 283阅读
[编辑本段]托马斯·莫尔和《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 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图为摩尔《乌托邦》一书中的乌托邦地图)。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 (这一提法被马克思多次引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发展和推广以及崩溃的过程。第三次飞跃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和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三个阶段无论从时间,空间,国别,理论发展层次上都有明显差别,这种划分大致以成定论。尤其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表现最为明显,也最有说服力。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三个阶段,第一时期是17世纪中叶之前,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德尼·维拉斯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第二时期截止到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杰拉德·温斯坦莱,梅叶,摩莱里,马布利,以及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等等。这些思想家大多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和理性论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和理性论证色彩。第三时期划定在19世纪前半叶之前,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人站在时代高度,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历史观,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将被更完备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就其理论而言,是对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所提出原则的更加彻底的发展。他们是如此浓缩的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理论思潮,以致马克思也提醒人们注意:“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肩膀上的。”
第一次社会主义的飞跃,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的理解,各有不同。人们往往定势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而忽视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脱胎于空想社会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容纳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思潮,其复杂性、开放性难于表述。
我们党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开放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引入新鲜的血液。我们过去讲“批判的继承”,只侧重批判,忽视继承。或者曾经批判的,现在就不能继承。拿曾经定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批判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误解,也会使教条主义泛滥,导致马克思主义狭隘化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
--------------------------------------------
乌托邦却总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出现。由此可见,理想与乌托邦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本原,这就是人类希望与梦想的本能。
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陆》(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内拉(Campanella)的《太阳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现者。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它本身即深具乌托邦色彩)的兴起,.乌托邦主义便逐渐变成关於社会主义之实现可能性的辩论。贝拉密以及威尔斯的乌托邦(《现代乌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为正统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著作 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政制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新和谐”公社蓝图 ... 托马斯·莫尔 圣西门
罗伯特·欧文 查尔斯·傅立叶
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它同现代无产阶级先驱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自发反抗相适应,代表了当时无产者群众的利益以及要求。
历史发展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从作为人类的先进思想出现到最后转向反面,一共经历了300多年。16和17世纪,T.莫尔(1477~1535)和T.康帕内拉(1568~1639)对理想社会制度作了空想的描写。18世纪末的F.-N.巴贝夫(1760~1797)是当时主张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平等取"即平均分配的代表和领导者。18世纪,摩莱里(约18世纪)和G.B.de马布利(1709~1785)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探索。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R.欧文是19世纪初期批判的和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代表,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19世纪30和40年代,当圣西门派已经瓦解、傅立叶派和欧文派又逐渐没落时,在工人群众中出现了以L.A.布朗基(1805~1881)、E.卡贝(1788~1856)、T.德扎米(1803~1850)和W.魏特林(1808~1871)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潮。在经济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批判家。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也是和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相对立的,例如马布利就是重农学派的反对者。19世纪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李嘉图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对派——共产主义(欧文)和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60页)。19世纪30和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则是同时代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
对前资本主义的认识 空想社会主义者探讨了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他们许多人都认为,人类历史的起点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摩莱里等人试图论证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过程。圣西门认为,奴隶制度减少了对战俘的杀害,促进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有利的影响。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社会制度相比较,中世纪形成的神学和封建体系更大地向前推进了人类文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经济问题都作了不少揣测和设想,其中有许多积极因素。
过渡时期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从现存社会进入未来理想社会,要经过过渡时期。傅立叶认为,从分散生产的文明制度到复杂协作的和谐制度,中间必须经过两个过渡时期:半协作的保障制度和简单协作的协作制度。欧文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公社制度,必须经过一个社会改造过程。在过渡时期要解决两大经济任务:①根据合作原则组织生产;②根据劳动公平交换原则组织市场。恩格斯说,欧文的组织生产和组织流通都是"作为向完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过渡的措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页)。卡贝认为,在私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必须经过一个长达几十年以至一百年的过渡性制度,其任务是:对富人的财产所有制进行和平的社会改造;培养穷人管理共产主义社会的习惯和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公有制 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另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
生产目的 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满足人们的需要"规定为新社会的唯一的和固定的目的。欧文把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作了对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生产目的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者确信,他们的理想社会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使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由于生产目的是直接满足需要,所以丰裕不会造成危机和贫困。空想社会主义者重视未来社会的生产合理化。圣西门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认为国家可能为自己规定唯一合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管理费生产更多的东西。
分配 对未来社会消费品的分配,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莫尔等人提出了按照需要分配消费品的原则。巴贝夫等人囿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小生产者的思想,把平均分配当作是绝对的平等。圣西门提出了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的思想,他的门徒把这一思想发展成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这一原则已含有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傅立叶提出了"按比例分配"即按劳动、资本、才能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同他保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思想相一致的。欧文认为,在过渡时期内,消费品应当按照劳动分配,而在公社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下应按照需要分配。
交换 关于未来社会的交换,空想社会主义者作了不同设想。就社会成员交换自己的活动这个意义而言,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普遍存在交换。就商品交换这个意义而言,他们的方案则有很大的区别。莫尔和傅立叶的方案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在莫尔的乌托邦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没有商品生产,货币也就随之废除,人们都把金银视为贱品。在傅立叶的法朗吉中,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傅立叶认为,协作制度下的商品交换将十分活跃,商品流通量将比文明制度下成百倍地增长。
消费 在消费问题上,16~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都带有不同的禁欲主义色彩,有的甚至公开鼓吹戒绝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炼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到了19世纪初期,禁欲主义已经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禁欲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高度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伟想象。
城乡结合 从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在欧文的公社制度下,青少年普遍受到"智、德、体、行"的教育,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对外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理想社会,不是闭关自守的社会,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联系。在他们的新世界和资本主义旧世界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新世界要通过多种途径从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为此,居民注意学习外语和有关外国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外国情况,不能让旧世界的旧风尚败坏新世界的新风尚。
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种进步的学说,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初的广泛传播,加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庸俗化的进程。马克思说:"城市无产阶级在里昂敲起了警钟,而农村无产阶级在英国又燃起了熊熊烈火。海峡此岸在传播欧文主义,海峡彼岸在传播圣西门主义和傅立叶主义。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4页)。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探讨了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揣测和设想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问题。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创立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规律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理性被他们看作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支配世界的唯一力量,他们否认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除了少数例外,他们都否认阶级斗争,否认革命,因而不可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理解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不可能找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他们鼓吹先验的理性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宣称通过小型示范就能使"理性"和"人的本性"获得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胜利。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例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它逐渐失去其革命的意义,失去其原来的阶级基础,蜕变为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