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如何引导大班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2020-04-18 教育 66阅读
一、背景:
欣赏教学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三大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绘画和手 工,忽视欣赏教学、特别是专题欣赏。即使进行欣赏,大多也是为欣赏而欣赏,并不把名画欣赏活动与绘画教 学结合起来。我们知道,高尚情操的培养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而欣赏又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
那么如何有针对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欣赏内容,设计能为大班幼儿所接受的美术欣赏活动,逐层深入,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并让幼儿在学会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等方式表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呢?这是我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实施案例
片断一:
在刚开学不久的一次早操后带幼儿回班级的时候,我发现昊、羽、媛、华等好多个小朋友对着楼梯口的走廊上的壁画很感兴趣,他们围在一起指指点点的,讨论着什么,我就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他们正在为墙壁上的画像什么而争执着。为此,我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这节欣赏活动《壁画》。然而在引导幼儿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关注的只是壁画中的图象像什么,他们有想说的欲望,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尝试着提醒他们:你看到了什么?但是,孩子们的回答已经成了惯性似的,他们还是照样很兴致勃勃地抢着说:老师,我看到这像星星,像月亮,像小船……这时候昊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看到了一块蛋糕,上面还有一格格的花纹,可好看了,看起来真香,我可想吃了。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地好,就抓住昊的话,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刚才关昊说得好不好听?为什么?这时候小朋友纷纷说开了:“他说得可像了。”“听昊一说,我好象是闻到了蛋糕的香味了呢。”于是,我趁机鼓励幼儿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像昊一样,说得很好听的呀?”这时候,孩子们的语言可丰富了起来了:“我看见了花瓣、蓝叶子、月亮,还有弯弯的小船……我看见毛毛虫从草地上探起了脑袋,瞧,这是它的眼睛呢,正在看着我们呢。我也看到了星星,它和月亮是好朋友,今天是月亮的生日,它想送一条叶子毛巾给月亮宝宝呢……”华:“我看见鲸鱼在高兴地和大海玩游戏呢。”“不对,不对,那是一艘帆船在大海上航行。”昊提出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那应该是山坡,你瞧,这儿还开出一朵朵的花呢。”“我还看见了小鸟。”“我看见一群海鸥在大海上飞,好象是在比赛谁飞得快谁飞得高呢。”……师:“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我喜欢这个太阳,因为它的颜色很鲜艳,有无颜六色的。”“我喜欢这个山坡,因为看起来整片都是绿绿的,感觉很舒服。”“老师,你看,这是蛋糕卷”。“这是孔雀的羽毛,好漂亮呢”。这是抽屉,我看到窗户了。
分析:
在欣赏活动中,要让孩子想说、欲说、有话题说,我觉得最好的内容应该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环境、所感兴趣的事物,在这次的活动中,我带幼儿欣赏幼儿园的壁画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最初的审美角度,只是从简单的事物的外在形象入手,表达的方式也很简单,只是用简单地“像”或“不像”什么来感受作品。在经过引导之后,他们学会了展开想象,并用丰富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去感受美。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其实关注的只是作品当中的某个直观的细节部分,他们还并不会从整体上去感受作品,不会多角度地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美。这可能跟他们以前没有欣赏经验有直接的关系。
措施:
在下一阶段的欣赏活动中,我将采用一些名人名画,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感受,以丰富幼儿的欣赏经验,从多角度地去感受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老师本身也要多阅读相关的欣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同时,我们还将把名画欣赏和幼儿的创作结合起来,避免为欣赏而欣赏。
片段二:
欣赏米罗的画就是欣赏抽象创作,在刚开始引导幼儿进行欣赏米罗的作品的时候,我极力尝试详细地讲解了米罗画中的点、线、面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及画面上主次的区分、明暗的处理等等,试图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抽象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欣赏。但后来我发现米罗原本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解释下却变得僵硬起来了,我对孩子们的"疑问"也变得无从下手了。于是,我就开始思考起来,想着是不是可以尝试结合孩子们的兴趣联合名画欣赏,在活动区中投放一些与创造力有关的内容,于是我在区域中做了如下尝试:先让幼儿对一张似是而非的图案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猜测,做任意的想象;再让幼儿看一些抽象的图片,进行想象记录,最后还特别提供了画家米罗的作品让幼儿大胆想象、联想,我发现每个人看的与理解的都有所不同,就如孩子们自己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通往米罗世界的'密码'不同"!原来,每个孩子面对一幅抽象画作品,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很简单,只是一个像人的鬼、一个蜘蛛超人,正如孩子们所说:"抽象画,就是我们看不懂的画。"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在欣赏米罗作品《人向鸟投一石子》时,面对作品中抽象的颜色与变形的形状,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说道:“我感觉到是一个人在沙滩上走路!”“瞧!我看到了一张弓!”“我看到了一朵红花”“不,那是一团火呢!”“我看到了一条黑色的河流。” “我看到了一片小树林。”“我看见了一只兔子的尾巴,白白的。可能是躲在草丛里呢。”“不对,是它的脑袋呢,它刚要出洞去寻找食物呢。”……作品中变形、夸张的图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帮助了幼儿对色彩、线条、形状产生了美的感受与体验。而有的孩子则对一只大脚板上有只独眼情有独钟,说那是"妖怪"、"跛脚的人"、"一只眼睛的人", 有的则讲起整幅画的印象:"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甚至还有孩子说"一个鬼在沙滩上走,拿着鸡蛋在玩,突然发现一朵花,他准备摘下来戴在头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其他人的崭新、不同于自己的表述更是雀跃、欢笑,觉得欣赏的作品真是奇妙、有趣。
分析:
米罗画大部分是用抽象和变形的符号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发现让孩子接触抽象艺术,能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促进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展,让幼儿的绘画进入一种本质的崇高的审美精神境界。
米罗大师的画的那种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给了幼儿想象以发挥的天地。这样的欣赏活动,是放飞幼儿想象的大好园地、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力手段。
在欣赏后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照以往的具体概念形象的模仿去写生,从而变成注重作品点、线、面的变幻,用夸张的点、线、面、色块画出怪兽、变形的人、物,他们的每张作品都显地如此夸张、生动,仿佛都是大师的艺术精品。
但是,在创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孩子的绘画的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单一,我想这跟孩子接触欣赏作品的体裁内容比较单一有关。
措施:
在下一个阶段,我将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选择与米罗创作风格有着明显差异的内容作为幼儿欣赏的内容,让幼儿进一步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欣赏,拓展孩子们想象和表现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审美感受的审美创造水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片段三:
在这次的欣赏活动中,我选择了与米罗完全不同风格的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这是一幅色彩鲜艳的作品,它给了幼儿一个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当作品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孩子们马上欢呼了起来:“哟,好漂亮哟。”师:“你觉得哪儿漂亮?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幼:“我觉得湖面和天空的颜色很接近,它们都是蓝色的,但是,天空的颜色会浅一些,湖水的颜色深一些,湖水和天空中间用一座白色的长桥和一排绿色的树木把它们分隔开来,觉得特别清楚,也很漂亮。”幼:“我看见湖面上有白色的帆船,有赛龙舟,有正在吐烟的小客船,还有小游船。我最喜欢那只白色的小帆船,影子倒映在水中,就象是一只美丽的蝴蝶的翅膀,特别的美丽。”幼:“我看到了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特别的舒服。我也想躺在草地上去晒太阳。”虽然这幅画中作者并没有画出一个太阳出来,但画家通过这幅画的一种色彩、光线的明暗效果,给了幼儿视觉上的提示,我接着孩子的话,故作惊奇地问:“咦,我怎么没看到太阳呀?这是什么时候?”浩然很得意地说:“草地上右边的那部分光线特别的亮,是草绿色的,左边是暗暗的,是暗绿色的,所以我就知道有太阳呀。”淑贞说:“暗暗的地方是因为没有照到阳光,亮亮的地方,是因为太阳光直接照到上面去,我们当然就知道有太阳出来罗。”“老师,我觉得法国人的衣服跟我们穿的不一样,女人都穿着长到地上的裙子,很漂亮,我很喜欢。”这是女孩子们的感受。“男人和女人都喜欢戴帽子,撑着一把伞,他们的帽子都不一样,很好看。”“男人都喜欢拿拐杖,象绅士一样。”……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尽情地描述着自己的感受。他们就象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在引导幼儿分析这幅画的构图时,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许多的对比关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显、远的人模糊,明暗的对比,(人物)高矮的对比,多少的对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细对比,胖瘦对比,直线(地平线)与曲线(河岸线)的对比,绿色和红色的对比……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真令我叹服!
分析: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有利条件,让幼儿在构思巧妙、画面精美、音乐和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中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空间、透视、色彩、造型等。在幼儿充满创作激情、有需要自我表达的愿望时,鼓励幼儿用动作或美术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利用摄象机将幼儿的肢体语言拍摄下来,再让幼儿进行创作,并当场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多媒体把抽象变为直观,变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多角度、多方位地帮助幼儿参与欣赏活动。它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反思不足
反思:
1.从上面的欣赏教学实例可见,幼儿的学习欣赏活动是个由浅入深,由表面的东西再深入到内在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在较低的层次上让幼儿进行欣赏 ,先从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周围生活环境中选择欣赏素材,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然后再根据美术活动的要求和这一活动中所要学习的技能,选择多风格多形式的名家名画,如:色彩的鲜艳、不断的流动变化的“抽象派”的画风和色彩缤纷、直观形象的“点彩派”风格等,进行启发,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审美想象,让幼儿充分看够,提够问题,再引导他们深入下去,用自己的语言和创作的方式,充分表达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创作的构思,使他们既学习绘画技能又提高审美创造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感知作品→开展讨论→绘画创作。
2.传统的欣赏活动,只是为着纯粹的欣赏,它忽略了怎样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使得欣赏失去了它实际的意义。所以,在欣赏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提供给幼儿以表现的空间,当他们在感受到美(画中有儿童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能使人愉快的事物或体验时,绝大多数儿童认为这些画是美的)和具有审美乐趣时 ,他们会产生一种绘画创作的热情。此时,我们可让孩子们在欣赏名画后再进行创作,使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幼儿从名画作品中获得的启迪可以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对他们的绘画创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潜在的影响即表现为审美感受的审美创造水平的质的飞跃。
3.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给予幼儿发挥视觉、运动觉、语言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使幼儿更容易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画家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更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地实现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幼儿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兴趣,开拓他们视野,并在欣赏中获得愉快地经验的目标。
存在不足: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欣赏活动之后,虽然孩子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他们在创作中,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创作的欣赏观点。从整体的构图和处理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欣赏活动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还处在一种只停留在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注意上,有的能较好地描述画面,只有个别的幼儿学会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即造型、色彩、构图的分析),他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有的幼儿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注意,有的幼儿却能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实现积极的互动。怎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是我在以后的欣赏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