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当时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等国家或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以长春(改名为新京)为首都,前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伪满洲国的国家元首。
成立
第一种解释:满洲国原指清朝入关以前由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女真(满族)国家,为明朝女真分裂时期女真各国(各部)对建州女真的称谓,在今天的《满洲实录》、《满文老档》中都有记载。爱新觉罗·努尔哈齐统一女真后,也是当时整个东北的称呼。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诏书正式宣布:我国建号满洲,以后只准用我国旧称(满洲)。清朝入关以后,满洲国一词仍然在使用,直到清末(大约为二十世纪初)慈禧皇太后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的时候,就对五大臣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国皇基永固……」。
第二种解释: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驻军——关东军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制造爆炸事件,借口遭到中国军队攻击,袭击沈阳的中国军队营地「北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军主力在1930年入关参加「中原大战」,后方空虚,奉张学良「不抵抗」之命令退出东北。其后两个月内,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并在各省成立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辽宁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龙江的马占山。1931年底,因九·一八事变引咎辞职的原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前往中国东北,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进行会谈,商讨事变进展。经过与吉林省代理长官熙洽的秘密会谈,确立了迎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至满洲,成立国家的方案。马占山曾经在张学良的授意下抵抗日军,不久诈降,旋又起义。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各人在政权中的职务。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政府否认东北独立,并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3月8日,溥仪在新京正式宣布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同时任命了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伪满洲国宣布正式成立。
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报告书,指明:东北三省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日本违反国际联盟的盟约占取中国领土并使之独立;"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行动并非自卫;伪满洲国是日本参谋本部指导组织的,其存在是因为日本军队的存在,伪满洲国不是出自民族自决的运动。为此,日本于同日宣布退出国联。
伪满洲国国旗的地色是黄色,代表满洲和满洲民族。左上赤色代表热情的日本民族、青色代表青春的汉民族、白色代表纯真的蒙古民族、黑色代表的公平的朝鲜民族。
政治
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伪满洲国行政区在1934年划为14个省和两个特别市:
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新京特别市;哈尔滨特别市。
1939年更改为19省、一特别市:
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东安省;北安省;四平省;新京特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