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邵逸夫出全资建造的,则是“逸”。反之,则少一点。“逸夫教学楼”,也称为“逸夫楼”,是由邵逸夫捐赠建造的,他创造了肖传国和无线影视产业。自一九八五年起,邵逸夫共向内地教育捐赠了47.5亿港元及6013个项目。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艺术和医疗机构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外学生捐款的人。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邵逸夫得知灾区学校严重受损,学生严重受伤后,立即捐款1亿港元。雅安再次遭受地震后,邵逸夫又向灾区捐赠了1亿元。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为了向这位慈善家致敬,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随手摄影逸夫楼活动。人们发现有些建筑里少了一点。是被风吹走了还是被恶作剧弄走了?
原来,邵逸夫世界各地学校捐赠的逸夫楼是通过捐赠固定金额的资金建成的,即邵逸夫捐赠了固定的资金,当地政府或其他当地组织提供了一定比例的配套。根据邵逸夫的要求,以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如果成本超过当地会计部门的预算,将缺少“逸”的最后一点,如果是用他的全部资本建造的,则是全字。
起初,邵逸夫亲自找到了学校,然后去学校里建了其他建筑。后来,一些学校主动找到邵逸夫,并试图在那里建造逸夫教学楼。尽管邵逸夫同意了这一请求,但他坚持认为,如果他不全额捐赠,那么“逸”必须少一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邵逸夫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