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及有效地方

2022-03-15 财经 763阅读
购买力平价理论被认为是解释汇率应有趋势的一种理论,也被认为是解释长期汇率的一种理论。依据该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国币会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体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现出来。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与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而且研究思路相对简单明了,对指导投资有一定意义。

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想符合的。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

参考资料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3324.html?wtp=tt百度百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