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学没填志愿就被录取?

2020-06-03 教育 76阅读

2018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考生及家长进入焦虑的填报志愿期,而此时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不出意料,每年都会上演的虚假招生已经重现。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北京民族大学、北京经贸研修学院(原北京国际经贸研修学院)混淆学历非学历性质虚假招生的问题线索。经查,北京民族大学、北京经贸研修学院存在学校管理混乱、进行虚假招生宣传等问题,北京市教委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对两校分别作出了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

此次被媒体曝光的学校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顾名思义,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诸如驾校、考研辅导班等都属于非学历教育的范畴。因此,哪怕名为高等教育机构,也可能与公众实际认知中的“大学”千差万别。

在媒体报道中,遭遇虚假招生的考生连志愿都还没填,就收到了“大学”录取短信,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但看似不合常识认知的行为引发如此关注,并非偶然。

以此案为例,北京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其名字本身带有极大的迷惑性。地域名+行业+“大学”二字,简单直接又不浮夸的名字,还同某些知名院校名相差不大,这类校名往往可以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一所实实在在的正规高校。对于高校了解不多,以及分数较低又迫切希望上学的考生而言,这样的校名往往给这些群体以“希望”。

而类似的情况,在往年并不少见。有媒体曾梳理了近300所虚假大学,其中包含了“中国邮电大学”“中国师范学院”等同此次涉案教育机构类似的具有迷惑性的校名。虽然两者属性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企图以校名骗取考生报考。

当然,报考高校之前通过搜索引擎查找验证,也是当下的考生必备常识,但这类高校一样准备了应对策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号、手机网页等已然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源头。移动端展示为了用户体验,会在PC端基础上进行优化,乃至重新架构网页,因此很多信息展示于PC页面的信息,在移动端并不一定看得到。在这样的情况下,类似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虚假网页骗取考生信任。此次媒体报道一样印证了这一观点。

那么,又是迷惑校名、又是虚假网页,还是年复一年的虚假招生,这样的乱象为何久病不医?对于这样的现象,并非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约束。即便是此案,民办高校在招生中偷换概念、打监管空白的擦边球,一样可以在查清后适用相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比如北京市教委曾规定,像北京民族大学这样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名称中包含“大学”等字样或未包含“研修”“专修”“函授”“培训”等字样的学校,须明确说明本校的办学类型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招生宣传内容不得回避、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区别。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他们所有的发布渠道,相应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该是完全一致、准确有效、合法合规的。

所以,最重要的在于对此类民办教育机构加强监管。近年来,民办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上至高校,下至幼儿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通过形式变换继续出现。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不给民办教育下狠药,增大试错成本,只会导致问题继续存在乃至更加严重。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