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 英文的 关于世界摇滚音乐和中国摇滚音乐的资料。介绍发展历程,特点,历史,现状等等。。。

2020-10-06 音乐 161阅读
世界摇滚音乐
一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_____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________3、 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 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 骑马人"(Saddlemen)乐队。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Com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 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结婚。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气消沉。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Main Stream Rock)
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主流摇滚比节奏布鲁斯在节奏上的变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在乐队中,鼓手与其他乐手一样重要,不只是单纯的敲击拍子,钢琴和吉他也经常参与节奏的组成。而且他们还与贝司一起形成明显的低音线条。乡村音乐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个低音,主流摇滚像节奏布鲁斯那样吸收了布吉-乌吉的元素后,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和弦低音,而是一个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个音,有的还增加一二个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演唱风格。对于白人来说,过去很少有这样的类型,但在节奏布鲁斯那里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主流摇滚还经常采用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如普莱斯利演唱的《猎犬》(Hound dog)、《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体现这种呼喊型摇滚乐特点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于美国左治亚州的梅肯,是全家12个小孩中的第三个。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家庭的影响下虔诚的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的唱诗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1957年,他投身于宗教,断绝了一切演出活动。1962年,他赴英国巡回演出时受到披头士的鼓舞,又决心重返摇滚乐坛。到了60年代末,他的风格显得有点过时了,但他的影响仍可从其他摇滚歌手中显示出来。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温和摇滚(Soft Rock)
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有人对这种摇滚乐嗤之以鼻,称它为"廉价摇滚",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市场。事情往往是相对的,有了比较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一定会出现它的对立面--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爱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别》(Don't)、《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着温和摇滚的方向发展,有的简直与波普没有区别。
山区摇滚(Rockabilly)
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就像 "rockabilly"这个词本身所表示的那样:由"Rock"和"Hillbilly"两个词组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它按照山区音乐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原声吉他作为节奏性乐器。另外,在传统乡村音乐中从不使用的鼓也出现在山区摇滚中。从整体看,很难精确地划分山区摇滚与主流摇滚的区别,它与主流摇滚一样,具有强烈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只是强烈程度有所减轻和冲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认为它的风格不纯,不是真正的摇滚;也有人认为,这样一来摇滚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实,比尔·哈利的那首《昼夜摇滚》就是采用了节奏布鲁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乡村音乐加以修饰而成,它不仅为主流摇滚乐,也为山区摇滚打下了基础。最有影响的山区摇滚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 ·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尔·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两兄弟组成。它们以普莱斯利为榜样,向着山区摇滚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上,他们没有直接受到节奏布鲁斯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山区音乐风格,演唱时注重和声的运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摇滚名人录》。
在当下的西方摇滚乐中,反现代工业文化的意味已经逐渐淡远了;可能由于中国的现代性体验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有一个“延时”,所以在中国摇滚乐的表述中,反现代工业文化的主题还十分常见。这个主题常常由歌词信息直接传递给听众,如郑钧在《商品社会》中唱的“为了我的虚荣心我把自己出卖用自由换回来沉甸甸的钱以便能够跻身在商品社会欲望的社会商品社会令人疯狂的社会”,就是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作出的反思。又如何勇在《钟鼓楼》里唱的“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它的脸你的声音我听不见现在太吵太乱”则生动地刻画了现代化进程中混浊的都市形象,质疑了这所谓的“文明”。
马尔库塞在《神秘列车》里提出过与这种反现代工业文化的亚文化身份认同相似的观点。他说:“摇滚乐的功能在于为一群被竞争资本主义经验所分化的群众提供一种族群认同的归属感。”同时他还认为,摇滚乐有一种固在的矛盾:一方面是“野心与孤注一掷的心态,一种风格与冒险感,以及拒绝满足的决心;而另一方面则是寻根与历史情怀,以及对于族群、传统、同类人接纳认同等归属感的依赖。” [1]其实,如果将前者理解成是摇滚乐的批判态度,将后者理解成是它的批判方式,这两者就不但不会互相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解释。的确,反现代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摇滚乐作品中常常会外化某种“寻根与历史情怀”——60年代民谣摇滚乐的复兴和90年代中世纪(mediaeval)摇滚乐的萌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可以认为,重回“古代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怀抱是相对于直白尖锐的批判话语来说,摇滚乐反抗“工业文明”的另一种较为迂回的方式。
这样看来,中国摇滚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吸收,笼统的说,即反现代性或对前现代的回溯,都能在摇滚乐中找到各自的根源。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在我的感受中,摇滚的历史化倾向和农民感觉,是一种对现代工业生活和细腻入微的文明的反叛。陈胜与吴广的‘揭竿而起’,大唐帝国的‘开元盛世日’,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统统体现着一种已经衰退的,但曾经有过辉煌的阳刚之气。大唐的开放,五族杂处的文化活力,‘苟富贵,勿相忘’式的勇气,正因为文化血缘的亲近而使中国摇滚们感受到一种可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更何况,农民意识问题在中国远远不是理论上的‘小生产者’的解释可以囊括的。于是,古老的历史中的瞬间辉煌,在千百年后居然成为了中国摇滚们的精神源泉。中国情绪最终在某个特殊的角度上,给了以反叛而闻名的摇滚乐以潜意识中的沟通。这种执着无疑地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正因此而使摇滚乐获得了一种远比现实的愤怒更为深厚的基础。正像古希腊永远为西方人所向往一样,人或者沦落了自己,或者在理想中重建精神家园。”
中国摇滚音乐
摇滚英文全称为Rock' N' Roll',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的影响发展而来。早期摇滚乐很多都是黑人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因而节奏布鲁斯是其主要根基。摇滚乐分支众多,形态复杂。
中国摇滚(Chinese Rock)被描述为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喜欢摇滚的人也多半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而是用歌声倾诉一种生活和思想。中国摇滚开始于1986年 “西北风”开始进入刚刚萌芽的青年文化,中国最早的摇滚歌曲大概是现在大家所推崇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1986年的《一无所有》开启中国摇滚时代。
摇滚在华夏大地上的“反文化”中生根发芽。在那个年代成为大众文化后导致了1990年“现代摇滚”的酝酿。从
中国摇滚之父崔健
此,中国摇滚开始进入主流市场,但好景不长却又被认为在形式和音质上与粤语流行歌曲近乎相似。虽然后来又有另类摇滚的出现。但中国摇滚大势已去。从此中国的大部分摇滚乐迷不再抱有幻想,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中国摇滚的衰退。
摇滚最早起源于欧美,流传到中国,则更多的继承了外国摇滚的那种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又加上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和外国摇滚差别较大。
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摇滚之父”崔健[1],其他出名的摇滚乐队有Beyond乐队、眼镜蛇、七合板、1989乐队、唐朝乐队、黑豹乐队、面孔乐队、高旗和超载乐队、汪峰和鲍家街43号、指南针乐队、轮回乐队、长镜头乐队、
1990年代初,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达到流行高潮,号称魔岩摇滚三杰时期。魔岩三杰为窦唯、张楚、何勇。
此后中国摇滚几近瓦解,但没有消亡。90年代末活动的地下乐队有地下婴儿、谢天笑与冷血动物、扭曲的机器、木马、玉麟军、清醒乐队。近几年,中国摇滚出现复苏迹象,摇滚乐队异常活跃,在各种大小型演出中都可看到摇滚乐队的身影,比如反光镜、Silver Bullet乐队。2004年8月,贺兰山举行了大规模中国摇滚的光辉道路演唱会。
摇滚歌曲第一次正式在中国作为有声出版物出版,是1986年“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
崔健一无所有封面
的纪念专辑中收录了崔健的《一无所有[2]》、《不是我不明白》,这也标志着中国摇滚乐的正式诞生。
1989年,崔健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也是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乐专辑,其后黑豹乐队的《黑豹》,唐朝乐队的《唐朝》,合辑《中国火Ⅰ》陆续发表,成为永留中国摇滚史册的经典唱片。
提到香港的摇滚乐,就不能不提BEYOND。因为中国摇滚乐最初的萌芽就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和台湾。受西方影响,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地下摇滚乐队,除了BEYOND乐队,其它真正具备公众影响力的却很少。
1990年崔健为亚运会集资义演的首场演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拉开帷幕。同年被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的“90现代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唐朝”、“呼吸”、“眼镜蛇”、“ADO”等六支摇滚乐队参加了演出。
1993年南方音乐团体组织“音乐公社”在广州举行“追忆似水流年”音乐会。这是南方摇滚音乐第一次大规模浮出水面。同年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奥运——中国之梦”大型摇滚音乐会。
1994年,是中国摇滚史上最不能被忘记的年份。这一年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何勇同时推出了《黑梦》、《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垃圾场》三张专辑,再加上同年崔健的《红旗下的蛋》,郑钧的《赤裸裸》,中国摇滚音乐市场盛况空前。
1994年12月,窦唯、张楚、何勇、“唐朝”参加在香港红勘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这是一场中国摇滚乐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演唱会,现场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近万名香港观众,香港民众被中国大陆摇滚乐队带来的音乐所震撼。
1994年11月“鲍家街43号”乐队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汪峰担任主唱。1995年组建“鲍家街43号”担任灵魂主唱。[1]1997年发表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1998年发表第二张专辑《风暴来临》。2000年发表第三张专辑《花火》。2002年发表第四张专辑《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2004年发表第五张专辑《笑着哭》。2005年发表第六张专辑《怒放的生命》
中国摇滚乐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的状态,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一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办了十届,几十支摇滚乐队参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摇滚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迷笛现场。
中国摇滚新教父--谢天笑
2002年丽江雪山音乐节,是第一个按照国际惯例及操作方式举行的音乐节。两天长达二十多个小时的连续演出及雪山万人狂欢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音乐本色的回归。
2004年,主题为“谁在春天里歌唱”的大型摇滚音乐节在北京各大演出场地同时循环上演,从而缔造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乐队数量最多的一次集结演出,乐队数量超过一百支。这也是唯一一次北京所有摇滚演出场地的集体行动。
2013年,许巍在签约歌华莱恩后,从7月份开始,举行‘此时此刻’演唱会的‘十城巡演’。暌违四年,许巍终于回归舞台。到9月中旬,流行摇滚乐队Silver Bullet乐队[3]也发行了他们以‘反战’为主题的首支单曲。
同年,名为“中国摇滚的光辉道路”的摇滚音乐节在贺兰山下举行。一万多名15岁到40岁的中国青年背着帐篷、大号军用水壶、啤酒、草绿色军挎、望远镜,乘坐火车、飞机、大巴奔向贺兰山。三天的演出以至少100万元人民币的盈利额度成为中国摇滚历史上规模最大、商业操作最成功的大型音乐节。
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主导价值观的偏离或冲突是摇滚乐最根本的精神特征,也是在价值层面辨别摇滚乐与商业化流行音乐的依据。摇滚乐对抗的主导文化,在大多数时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化。同许多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摇滚乐也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对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化和市场文化的抗拒、对异化、麻木的人性的批判是摇滚乐最原初的精神内核,或许这可溯源至最先组成强摇滚乐的两大音乐元素——布鲁斯和乡村民谣:曲调灵动跳跃和不可预见性的布鲁斯正是用它变幻莫测的音乐语言在表达对机械的工业秩序和单质化的、批量生产的市场文化产品的否定,而远离尘嚣、恪守淳朴价值观的乡村民谣则是对破坏生态环境、远离大自然和人类原始生命力的城市化进程的反拨。虽然布鲁斯和民谣后来都被音乐工业收编,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但这种反现代工业文化的精神被摇滚乐继承了下来。美国有个著名乐队叫做“愤怒反抗机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在反抗工业文明;在被称为“艺术摇滚”鼻祖的平克·弗洛伊德乐队(Pink Floyd)的MTV《迷墙》(The Wall)中,反复出现了机器批量造人的恐怖景象,控诉了异化人性的工业社会;而蝎子(Scorpions)乐队的不插电现场专辑《Acoustica》封面是一个被吉他电线紧缠的嚎叫的人脸,隐喻的是摇滚乐在反现代的同时又不得不依赖现代技术(如电声吉他和电子效果器)的矛盾。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