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科技科技创新和厚积薄发联系起来

2022-08-20 综合 61阅读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省科技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4733.3亿元,年均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0%,比2007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达13424件,比上年增长28.4%……一项项数字彰显出辽宁科技发展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辽宁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满怀激情,求真务实,以更大的干劲、闯劲和拼劲,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立新功。
创新厚度——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加强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制定了全省《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激光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工程”。加强了高新区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孵化器等环境和能力建设,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年来,全省新增营口、辽阳、本溪3个国家级高新区,大连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级高新区达到6个,省级高新区7个,数量均居全国第4位。2012年, 1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已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30个、孵化器62个,高新区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达到12个;实现营业总收入95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实施“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工程”。加强了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地科技内涵和档次。2012年,省科技厅牵头建设的13个特色产业基地已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180家,建成研发中心153个,孵化器和标准化厂房面积160万平方米;累计签约项目1750个,建成投产项目79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944.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28.7亿元。其中本溪生物医药、阜新液压装备、鞍山菱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2011年底始建的鞍山激光科技产业园,在较短时间内集聚了一批国内激光领域的一流院校和龙头上市企业,得到陈政高省长高度评价,明确批示“鞍山激光产业发展如此迅速,要给予充分肯定,科技厅功不可没”。辽宁抓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技部积极在全国推广辽宁经验,全省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达到18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2个。
创新力度——
围绕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与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实施了“千名专家进千企”——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4个,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加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已有30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与省财政厅等4部门共同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两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1家,总数达到1030家。
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年投入省创新基金和国家创新基金3.4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余家,聚龙金融、森远路桥等企业实现在创业板上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8个。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组建了数控机床、云计算等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个,两年来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实施了国家数控机床、IC装备和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组织攻克重大关键技术200余项,开发出特高压升压变压器、超大型船用曲轴、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R0110重型燃气轮机、φ9.4米双模式硬岩掘进机等重大产品100余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力地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创新跨度——
围绕加快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与金融结合
实施“产学研结合促进工程”。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首批认定示范基地48个。深入推进省院校合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两院十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省各市与“两院十校”共建研发平台和转化基地近100个,签订技术合同500多项,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落户辽宁,纳米绿色印刷、“核高基”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在辽宁转化。加强了网上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联合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对接会70余次,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项目1000多项。201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入园企业665家,2012年实现产值与技工贸总收入126.9亿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2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20个。
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工程”。调剂4000万元科技经费进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着力解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瓶颈问题。其中,与本溪市政府分别投入2500万元,共同设立5000万元本溪生物医药科技投资引导资金,已吸引三支基金管理公司注册入驻,首期将注入资金8亿元,远期将超过70亿元。
创新角度——
围绕科技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和民生科技工作
针对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等瓶颈问题,与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创造性地开展了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训“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截至2012年底,共有26222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创办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3000余个,构建起了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北票辣椒、阜新花生、岫岩食用菌等县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百万农民实现致富,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达到1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个。
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两年来审定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新品种140个,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8%以上,高于全国95%的平均水平,为辽宁粮食“九连丰”提供了坚实的品种保障。
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实施了“健康科技2020行动”和“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工程,攻克了器官移植、耗能窑炉智能化控制系统、矿用两栖救生车及避难舱等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新药筛选等平台,其中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首个通过OECD成员国认证;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9个,省级科普基地达到152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高度——
围绕增强创新驱动力,推进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3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8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居全国第6位,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居全国第9位;大力支持了30家省级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了云计算科技服务平台和辽宁东亚现代种业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到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为辽宁科技未来发展积蓄了力量。
切实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省科技厅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整合资源,坚持一手抓项目带动、一手抓人才培养。全省有两院院士52人,居全国第7位。通过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两年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895名。海外学子创业周上升为国家级,已有35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创业,共创办企业2200多家,获专利4700多项,累计创造产值6000多亿元。
创新热度——
围绕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狠抓科技软环境建设
制订并在全省推进实施了《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行动方案》,编印下发了《国家及辽宁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选编》等资料,举办科技政策、创新基金申报、高企认定、孵化器建设等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企业3800余家,受到企业欢迎。
加大了科技成果的宣传奖励力度。2012年,全省有25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2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沈变集团参与完成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家表彰科技进步设立的最高奖项。
抢抓机遇认真筹备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综合管理部门,省科技厅认真做好综合情况、协调各方、提出建议、督查落实等工作;组成6个宣讲组,分赴14个市开展创新大会精神宣讲活动;建立了省直部门和各市联络员制度,已编发《辽宁科技创新动态》简报12期,及时向省领导报送科技创新进展情况。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坚持把辽宁省科技工作放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中谋划,推动了新一轮部省工作会商,科技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了《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辽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农业“三化、两体系”建设以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一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