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少不了相互帮助。受到别人的帮助理应感谢别人,同样自已帮助了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回报,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自己帮助别人后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因而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怎么办呢?一、要明确自己帮助别人是为了解决他人之忧,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心灵的安慰,而不是为了贪图别人的回报。当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援助时,自己如果撒手不管,过后总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不存在助人的条件,倒也罢了,假如明明能够帮助却没有去做,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的。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顺利渡过了难关,往往比自己战胜了困难还高兴。这就是人们常赞美的品德——助人为乐。
二、要想到自己虽帮助了别人,但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自己也常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处在一种社会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际空间中。老师、同学、朋友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直接或间接地帮着我们。这不一定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你如能体会到这些,那就不仅不会计较他人是否回报自己,还会感觉到身处人帮我、我助人的氛围中的无穷乐趣,社会空间在这里净化,人类的互助互爱是多么可爱和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反被别人讥笑,说你是“出风头”。因此,有些同学总结出一句话:“好人做不得。”以后再也不帮助同学,再也不伸出友谊的手。久而久之,却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巨大心理障碍,严重一点还会导致一个人心灵扭曲。
首先,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应富于同情心和友爱心。只要别人有困难,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友谊的手,而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存有什么奢望,而是把为别人做好事看作是应该的,把它作为一种快乐。
其次,要有宽容的态度。对一些为别人做了好事,反遭怪罪的“好心没好报”的事,得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帮了倒忙,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向别人道歉。不要认为自己是好心,即使做坏了事也是好意。你应该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如果确实是为别人做了好事,对方不但不领你情,反而以某些原因怪罪你,你也不必计较,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为别人领情而做好事的。至于那些讽刺、挖苦别人做好事的人,你就更不必理睬。因为这些人本身缺乏道德修养,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友爱心,他们生怕别人做了好事会受到表扬和宣传,可自己又不愿意为别人做一点牺牲。因此,就在背后说三道四,讽刺挖苦别人。对这种人,你如果计较的话,岂不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总之,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引以为乐是良好素养,社会需要人们相互关心,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从“把关心留给他人”出发,让助人为乐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只要你认定自己做的是有益于别人的事,就不要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心胸坦荡,言行磊落,完全可以我行我素。时间一长,别人都会理解你、赞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