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百度知道日报
在南北朝佛教信仰传播中,有两位佛教徒的作用非同寻常,分别是南朝的慧远和北方的鸠摩罗什。
以南方庐山为中心的慧远,主张以神不灭、三世说、出世论以及念佛三昧的研究方法。
不仅如此,他还广泛结交朋友,在江南各个政权与知识阶层都能看到其身影。
这样一来,慧远不仅维护了佛教的超越性,另还加速佛教的世俗化,将佛教带入了中国的思想界。
来自异域的鸠摩罗什,与慧远本土派不同,他借助自己众多的佛经翻译,能准确而流畅地将佛学介绍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之后,其学生竺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等人相继活跃在中国上流社会,给中国的知识阶层宣扬大乘佛教思想。
除了得道高僧的大力倡导,传播的外部环境也不可忽视。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而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能够给予广大平民百姓以精神上的寄托,于是深受民众的喜爱。
此外,佛教的教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中国民间的灵魂不灭等宗教观念和祭祀、祈福等社会习俗也有相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很快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民众的神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当时佛教信仰的对象,除佛祖如来外,还有观世音信仰、弥勒信仰和阿弥托佛净土。
在《观世音三昧经》经书中,阐述了观世音信仰的理论和实践。
而《观无量寿经》则阐述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西方三圣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由于当时中原大量出现观世音显灵的传说,因此观世音信仰扩展得十分快,开始出现妇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华佛像。
别小看这一点性别小变化,她是寄托了广大民众精神希望的。
隋唐后,观世音基本上就是以温柔慈爱的女性为形象了。
至于弥勒佛信仰,有人统计,在丝绸之路两旁,人们开凿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群中,除了释迦佛像,就是弥勒佛像,且比例很大。
而阿弥陀佛,这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根据佛教教义解释说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又叫“接引佛”。主要佛典有《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世亲所著的《往生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