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靠谱的家长全文阅读

2023-06-05 综合 24阅读
我们应该怎样做个靠谱的家长?给你5个靠谱的建议

最近朋友圈都在转这一组靠谱和不靠谱家长对比的图片,同为家长的我,孩子一天天长大,成长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遇到孩子的问题,有时候也会简单粗暴的就直接呵护的解决了,可事后又后悔不已,常常想:我该如何当好这个家长呢?有幸看到陆士桢教授关于“今天,怎样做一个好家长——给家长的八个建议”的主题报告,节选了5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一并分享在这,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图说:靠谱与不靠谱

给家长的5个建议

(节选自陆士桢教授在2014年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国行大型公益巡讲上的报告内容;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家庭与下一代》、《当代家庭教育的艺术》等多种关于青少年、儿童和社会工作的文章;在家庭教育、青少年儿童工作和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等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

我自己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但我个人觉得,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想当一燃喊碧个老师,得考教师证、得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但当家长不用;如果你是老师,就得遵照“课标”,那是国家对教学活动的规定性约束,但当家长就没有“课标”,似乎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当老师还要面对包括考试、考评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但家长是否称职,没有人管你。只要不犯法,无论你关起门来怎么教育你的孩子,别人都不会管。但是,在我看来,恰恰因为如此,对一个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我以前当过班主任,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心尽力。但很有意思的是,这40多个孩子毕业之后,将来的人生道路肯定不止一种,甚至会有30、40种。再比如,在我们的上一代,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家庭有6个或者4个孩子,一旦老大读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后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老大要是“进去了”,后面的弟妹们就悬了。这种现象表明什么?它表明,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渗凯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基本价值观。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对其价值体系影响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妈妈在下班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假如这个当妈的接连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说,“真幸运!捡了3000元!”你信不信,这个孩子长大就麻烦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难。相反,他很可能得一点便宜就忘乎所以。因为他的母亲给了他这样一种价值观:占了便宜是最美好的。

二是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当你碰到一种情景时,会怎么处置。孩子们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举个例子,楼上的邻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对儿子说,“给我拿一个凳子来”,然后拿拖把对着上面敲。过了一会儿,楼上没声音了,但爸爸还在敲、使劲敲。儿子说,“他们都不响了,你怎么还敲?”爸爸说,“他们惹咱们就行?得让他尝尝这滋味。”如果父亲是这样处理,将来这孩子很可能就得理不饶人,而且报复心极强皮举。

三是心理素质。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像老师,也不会像居委会主任,而是带有父母的印记。

当下,有四种教养方式非常普遍。大家不妨对照一下,你是哪一种?

第一类叫“权威型父母”,特点是比较厉害、严格,总是打骂、指责,有的甚至会对孩子体罚。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胆子小,但同时心里会有怨恨。我接触过一个小孩,他的妈妈总打他。他小时候“最经典”的话就是:我妈打我,我爸不敢吭声;我妈打我爸,我也不敢吭声。这小孩后来念了大学,在岗位上也做得不错。但有一次,他喝醉后把周围的人都打伤了。谁也没有想到,因为都觉得他平时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可见,他内心有恨,只是一直都郁积在心里。

第二类叫“放任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又骄纵、胆小,依赖他人。现在经常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总说“我们现在对孩子这么尽心。我小时候我妈根本不管我,怎么长这么大?”但你仔细想想,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跟你现在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比一下,究竟谁比较多?现在有些比较富有的全职妈妈根本不管孩子,今天打麻将,明天去赴宴,孩子就扔给保姆。先不说保姆的素质和心态,就说这孩子和保姆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保姆,但是他情感上又极度依赖,因为没有其他人关怀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三类叫“溺爱型父母”。我经常对这样的家长说,你在家惯着孩子,但是外面是没有人惯的,到外面一定会到处碰壁,闹大了就会犯法。如果没有让孩子养成遵循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能力,不懂得限制自己的行为,到社会上肯定会犯大错。你以为你爱他?其实是害苦了他。我在街上碰到一个老奶奶带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摔倒在地上了,老奶奶死劲在那边敲打着地板,嗯,我心想,完了,这女孩以后长大成什么样了,明明是自己摔倒了,还要赖是地的问题,以后长大做错事肯定首先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第四类叫“民主型父母”。民主的结果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和自主自立。民主的父母通常非常看重对等的交往、讨论。什么叫“对等”?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而不是整天就听你说,孩子基本不说话。

具体来说,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每日每时用这个期望去影响孩子;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由此也可以看到,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养非常重要。

我在这里向大家强调三点,非常必要,请大家记住,这里所说的“父母素养”,有的时候和物质条件、学历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

2.别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涵盖了6大方面:生理、认知、道德、情感、精神、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只把眼光落在他们的学习、排名上。可现实是,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具体来说,当前家庭教育有一些误区,特别需要警惕——

第一,过分期望。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响孩子,怎么教育他,都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你的期望,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想要迅速地获得成功。有些稍微长得漂亮一点的女孩子说,我得嫁给一个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说句不太好听的,现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锁定的发展目标,就是世俗的成功标准。说透了,就是当官发财。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呢?过给你的邻居看,过给七大姑八大姨看,还是真正过给自己看?如果是过给自己的,那你就要想明白了:其实,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过分替代和保护。如果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就是,他什么都不会。我们楼上有一老太太,夸自己4岁的孙子特别聪明,说他认识200多个字,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做。后来他儿子说,“不该会的都会了,该会的都不会”。我问,他不会什么?他说,这孩子不会自己撒尿,从小爷爷奶奶把着撒尿,站在那儿尿不出来。这就是现在的孩子特别典型的特点:总是被过分替代。

第三,过分隔膜。现在有些孩子到了十多岁,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等他再大一些,就更不愿意和你聊了。孩子小时候还行。在他五六岁时,你说上商场,他也去;你说去参加婚礼,他也去。结果到了他十四五岁,你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旅游吧?他不去了,说自己不爱旅游。但过两天,他和同学玩去了,他就是不愿意和你一起。

第四,过分放纵。中国的独生子女中间,有一种“耗子扛枪窝里横”的现象。孩子在家里被骄纵惯了,但一旦到了外面,还是“耗子”,走哪儿都胆小。因为外面有规则,他就没有办法了。我再举个例子,李天一,大家都认识吧,其实这个孩子小时候很乖,很聪明,会弹钢琴,书法很棒,是海淀区书法协会年纪最小的会员。但长大了,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大家看,李双江比梦鸽大20几岁,李双江惯着梦鸽,梦鸽惯着李天一,这不让李天一在家里面骄横惯了嘛。

在刚才所说的不少家长身上存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之外,有的家长身上还经常存在着另一种“过分”——总希望用自己所期许的某种固定的模子去改造孩子。我曾听一些美国人说起,很多美国老百姓生下孩子后,就希望他将来可以自食其力、自由发展。如果孩子挺有潜质、表现不错,就推动推动,结果他上哈佛了,后来成精英了。奥巴马就是这样被“推动”出来的。但我们不少中国人恰恰是倒过来的:一生下孩子就开始想,我要把孩子培养成在社会上出类拔萃;然后培养着培养着,到了中学一看,完了,这孩子是一般人啊;再上大学,结果发现,他连一般人都不是了。这里面犯了什么错误?

根据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超常儿童或者说有潜能成为社会精英的儿童,只占全部儿童的1%—3%。就是每一百个孩子里面,只有1到3个是精英,精英永远是少数,不然哪里有那么多人当老百姓呢。如果你一开始就赋予孩子精英式期望、精英式压迫,总要求他非得怎么怎么样,你想想,结果会是怎样?成长是有规律的,过分揠苗助长,或者千方百计想把“土豆”都整成“苹果”,弄不好结果就会很惨。

对待孩子,有三个很重要的定语。第一叫“能动的”,意思就是,他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是被你塑造的。第二,“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第三,“独特的”。别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他就是这样的。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让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

3.帮孩子确立起三大支撑

很多家长肯定会问,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的期望,那用什么来支撑起孩子的未来呢?我认为,有三大支撑,是需要各位帮助孩子去确立起来的。

第一,物质支撑,你得让他长大有饭吃。物质支撑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能力,也就是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个是职业能力,他有对某一种能力的爱好和专长。有了这两条,他就能有饭吃。

第二,精神支撑,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要让他有点信仰,信什么,爱什么。二是要让他有比较好的心理能力。有三个能力非常重要:一是“敞开自我”,善于把内部世界和外部连接起来,不封闭自我。这种孩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麻烦,都懂得化解和疏导。二是有能力“战胜自我”。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被外界打倒的。真正打倒他的,一定是他自己。所以,要有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个能力叫“调整自我”,学会调整不良情绪。

第三,社会支撑。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三大体系的支撑:制度体系,包括就业制度、薪酬制度、退休制度等,这些制度让你活着;规则体系,比如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人际体系,好比你和老公吵架,抱着孩子回家,你妈和你的姐妹就是你的人际体系。

当然,要帮孩子确立起这样三大体系的支撑,家长自身先得适应这三大体系。你得认同自己所在的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你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你还要懂规则、会沟通、会合作。

4.掌握六大家庭教育的原则

喜欢并经常和孩子亲近,乐于和孩子交流,能够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请你记录一下,在一周时间内,你和你爱人分别跟孩子相处了多少时间?每次待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还请特别记录一下,超过半小时以上的相处有几次?超过的时间有多长?要知道,和孩子亲近,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个重要原则。

依照孩子的程度,为他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且要让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表现的机会。我们不能一天到晚给孩子瞎制定一些目标。比如,下回考试你要考前10名,如果考不进,回家不给你饭吃。这没有用,且百害而无一益。

家里有明显、确定的规范。你们家有没有规矩?有几条规矩?大到家里人不向其他家庭成员隐瞒自己的重大事件,小到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盛给老人,这都是规矩。家规的背后是家风。

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责任感。问题是,你给过他责任吗?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让他承担过责任,他就没有责任感。比如,他3岁,那么诸如每天吃饭摆筷子这种活,完全可以交给他。到6岁了,客厅的桌面整洁可以让他负责。再大一点,十四五岁了,如遇上家里装修,家里的书房或者是家里放书的地方可以交给他设计。这样一个岗位不仅可以让他知道他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最基本的责任意识。这将是他一生的财富。

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要重视对家里的情绪和气氛的营造。

以孩子的规则思考问题。这个特别重要。现在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用的是成人思维。你用你的标准,你永远对,你永远管着孩子。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未必见得就是你绝对正确。比如说,你不愿意让你的孩子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做过调查。孩子们的想法很有意思。有的小孩说,我们这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在其他各方面都表现得挺好,性格也特别好,凭什么不能和他玩?有的孩子说,他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他在班上人缘很好,如果我不跟他玩,其他孩子也不和我玩的。有的孩子说,老师们都倡导互相帮助,他学习不好,我和他一起玩还可以帮助他,怎么不对?还有孩子说,我妈让我和成绩特别好的在一起,但我在他们那里有压力。我愿意和成绩不好的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时,我感到放松。这些想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

5.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我还给大家介绍几条实用的方法,大家看是否有用——

及时、明确、具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扬、奖励。你比如说,一个当妈的,今天受领导表扬了,回到家看见儿子很兴奋地抓着就说,我的孩子今天真棒!之类的话,儿子就想,妈今天是不是脑袋有问题?所以说家长表扬孩子一定要有具体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他因为什么事情得到了表扬,那以后他就知道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不将批评人的情绪和被批评人的过失相混淆。批评人就是家长,被批评人就是我们孩子。再比如说,刚才那妈,在单位受了委屈,一回到家就对孩子开骂,孩子心里面就委屈了,为什么我昨天和今天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妈妈就要骂我?所以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错误所在及其原因,要向孩子讲清错误所在、后果与你的感受与态度。最后还要坚持执行。再举个例子,马克吐温有一次带一家人去郊外,姐姐突然打了妹妹一下,马克吐温为了惩罚姐姐,就问姐姐,你想要怎样惩罚,姐姐就哭着说只能不和家人一起去玩,最后马克吐温也答应了不让姐姐跟着一起玩。就26年后,马克吐温回想这个事情,他说当时真的很想带孩子一起玩的,但是做错事了就得处罚,并且要坚持住,不然处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有固定的谈话时间,说“我”而不谈“你”,用叙述自己的感受及对孩子的希望来代替指责与命令。有一个记者,上一年这个时候采访我,他问,孩子准备上初中,现在和他说什么,他都首先一句“车”!没办法和孩子聊下去。我当时就建议,你每个月,最多不要超过一个月,你固定约孩子去一个地方,就只说“我”,净说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说他,不要说其他。那记者照我说的做,他就和孩子说,儿子,走,老爸今天请你吃饭!儿子又“车”了一声,老爸今天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升起了?到了饭馆,老爸就开始一直说自己单位的谁谁谁怎么样,那个领导怎么不好,还没等老爸多说,儿子已经把话抢了,你那算什么,我那XX老师才是奇葩呢……从那以后,父子两就固定那个时间出去聊天。今年那记者再采访我的时候,就说,孩子前两天问他,班上有个姑娘挺不错,是班上最漂亮的,问他意见怎么样。其实不一定要在家外面,你随便选个地方,但就是记住是固定时间,让孩子觉得有仪式感,重视和你谈话的这个事情。还有一点,很重要,妈妈在这一点上作用比较大,就是每天家里都有一段轻松时间,大家坐在一起表达感情,表达温暖。每天晚上吃完饭,八九点的时候家人一起坐在客厅看看电视,妈妈就对奶奶说一下,妈,天气开始凉了,我给您换了套床铺;然后爸爸又对奶奶说一句,妈,今天我下班回来,看见商场的衣服挺漂亮的,您那年纪就该穿点颜色鲜艳的,可好看了;然后孩子又说一句,学校有XX比赛,大家觉得我去参加好吗?就是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时间给到孩子,孩子长大之后保准性格很温和,很好。

最后还有一点,相信家长们都比较关心的一点,就是如何辅导孩子学习。首先你得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要想学习好,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就是孩子必须得想学,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还有就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全家人在固定时间分别阅读三本书,比如半个小时后,每个人要复述各自的内容,这样就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最后我给大家念一下纪伯伦的《先知·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非常具体的问题。我觉得,这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我们要想得更远、更彻底。要放手,要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要相信,你虽然为孩子好,但是你的那种过度关爱、过度设计、过度期望,对孩子只有害,而我们的本意是要孩子好。所以,一定要记住,生命不可倒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