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最多而秦朝最少,说明什么

2020-09-08 综合 64阅读

唐朝将秦汉以来的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是通过分割相权来强化君主专制。唐朝的宰相制度由于采取多相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不会出现权臣,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制,采取加衔制又能明确责任、权限,这些优点在后来的历朝历代很多都没能继承下来,虽然多数继续采取多相制,但是没有明确区分职权,削弱了执政效率。

唐朝宰相制度

唐朝是封建社会鼎盛期,其宰相制度并非后人误解的混乱“名尤不正”,晋朝施行多相制以来,到唐朝最终达到完善、系统化。最初唐朝与晋朝以来的各朝相同,都是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执政,唐高祖时废除尚书令,武德八年任命唐太宗任中书令、齐王任侍中,唐太宗不再担任尚书令,正式以中书门下为最高执政,七年废除尚书省侍郎,以后唐朝的正职宰相就是中书令、侍中、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和尚书仆射。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佐天子而执大政”,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掌出纳帝命”。中书侍郎“朝廷之大政,皆参议,”黄门侍郎“事之与夺,皆参议,”尚书仆射“统领六官,”实际上分别代表了决策、核查、执行的执政权力。在唐朝的正职宰相中,侍中、中书令地位最高,其次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尚书仆射,这与唐高祖时代开始提高中书门下省有关,强调决策过程中减少执政错误,温彦博、温大雅兄弟同时担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成为荣耀的地位。贞观二年唐太宗确立中书门下省分工责任: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唐太宗时尚书仆射与中书黄门侍郎等同参议,到唐中宗时期,尚书仆射豆卢钦望不敢与政事,唐中宗下诏任平章事,此后仆射不加衔就不是宰相,即使到开元中改称左右丞相依然不执政。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的地位不断上升,唐中宗时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地位急速上升的转折,连皇帝、权臣都敬畏,黄门侍郎宋璟能谏诤皇帝诏令,拒绝武三思求请,想阻止权臣干政。唐肃宗以后中书令、侍中往往是勋臣、节度使加衔,黄门侍郎、中书侍郎逐渐成为实际的最高宰相。唐朝在正职宰相之外还有很多名目的加衔宰相,都是依据具体权限授予,相对复杂,这也是后人误解唐朝宰相制度很乱的原因,如果不了解唐朝宰相制度的发展和特点,自然不会明白唐朝历史上,为何出现那么多不同名称的宰相,甚至同样职务也会带不同的加衔称呼,误解为混乱,其实唐朝宰相分工是历代最清晰、明确的。

唐朝很多著名的宰相,都能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也得益于唐朝建立的这套完整系统的宰相制度。对待这些宰相的历史作用,也应该从其具体职权和执政经历来确立,过去研究唐朝历史上的宰相,往往泛泛把正职宰相和加衔宰相同等对待,有时忽略了正职宰相里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的作用,其实早在唐高祖时,任命唐太宗为中书令时期,唐高祖就已经提高了中书黄门侍郎的地位,当时的很多大政就是由他们决定。唐太宗时期开始任命加衔宰相,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到唐高宗、唐中宗时基本完善了宰相制度,到唐肃宗时增加了使相。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