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定义:
在增长速度换挡、结构改革阵痛、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时期,集中体现为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过去一段时期高增长相较而言现实相对较低增长率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1、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是由潜在增长率的换挡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变化所决定的。总需求各个构成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上升,投资与净出口的贡献将有所弱化;相应的,中国储蓄—投资关系也将有所改善,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旧常态扭曲的“为生产而生产”切实转向“为普罗大众消费而生产”。实行这一转变,要求从单纯强调做大蛋糕到“做大”与“分好”蛋糕并举,改善居民、企业与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关系。
2、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型增长,即增长主要源于供给面的积极变化,而非人为需求拉动的增长。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将从过去侧重于需求面的管理转向侧重于供给面的管理;增长与资源配置的机制更加市场化,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直接配置或行政干预,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极大地降低腐败机会。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不仅仅表现为“量”的新常态,更应当指资源配置机制的新常态,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让资源在市场信号的引导得到相对更有效的配置。这意味着,新常态中的经济灵活性将会有所提高。
3、增长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不仅要求推动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放松对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限制,实行更加严格、公平、公开透明的产权和市场参与者的司法保护,而且要求适当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安全性、收益相对稳定的资产需求上升,完善货币政策机制要求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三方面因素意味着,未来政府债券总量可能会明显上升,国债期限结构也会更加多元化。
4、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常态,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即是要保持政策定力,“少折腾”甚至“不折腾”,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宏观审慎政策,这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期均可能具有“点、面”结合且“以点带面”的特点。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国将使中国美元本位的货币供给机制得到弱化,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央行的信用独立性,这将决定货币政策操作将不会像“旧常态”那样以紧缩和冻结流动性为主。这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常态将为中国货币政策打开新的空间,也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缓慢有序地降到正常水平创造了积极条件。
5、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乃至最终基本实现市场化的总体水平。利率决定机制的变化将迫使央行逐步放弃存贷款的利差管理,利率水平将能够更好地反映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率,也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的真实资本回报率和风险状况。但受潜在增长率和资本边际产量下降的影响,中国未来利率的总体水平可望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点:
1、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
2、高储蓄—高投资是其第二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为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提供了资本供给上的保障;
3、人口红利贡献巨大;
4、经济旧常态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上升,经济、金融和地方财政均有房地产化的倾向;
5、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6、在货币层面,旧常态表现为货币供给机制的高度美元本位化的同时,走的是高信贷、高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