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深的名人故事50~100字

2020-04-29 综合 93阅读
《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成为千古佳句。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苏轼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来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勘问“乌台诗案”的过程中,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见于末句之间矣。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