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摘要】在考察学科教学论发生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接受认识论观点讨论其学科性质。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改进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并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残为目的的理性设计。这样界定比较具体、完整,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性质和方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学科教学论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方法等。【关键词】学科教学论;性质;功能;任务;对象;内容方法;学习、研究一门学科,必须弄清它的学科性质,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方法等。否则就可能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影响学科的建设。本文拟从发生学和认识论的角度,着重对学科教学论的性质做初步的讨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学科教学论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方法和发展等。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所说的学科教学论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各种分科的学科教学论,如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等;一是指对各种学科教学论的通论,是跨学科的、不分科的学科教学论,它跟前一种学科教学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本文所说的学科教学论,主要是指分科的学科教学论。一学科教学论学科性质的考察?有人认为,学科教学论既然称为“论”,当然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它属于“教学论”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学科教学论是由过去的“教材教法”、“教学法”发展而来的,实际上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主要解决师范生能走上讲台、会上课的问题,只是一门实践性的、培养教师技能的课程,而且它至今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还有人认为,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为了弄清楚这门学科的性质,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学科教学论的发生向新人传授学科知识技能的需要,是导致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的原动力。人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最初是凭“感觉”和白身的学习经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科教学规模的扩大,产生了大批地培训教师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师范教育以及包括“教材教法”在内的各种师范专业课程才应运而生。起先,教材教法课只是对教材、教法进行介绍,是教育学的一部分,以后逐渐有了分析和讨论的内容,即剖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会师范生如何上好课。随着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解释、比较、评价等需要。为此,人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开始进行理性思考,逐步改变单纯由学科逻辑来确定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的做法,越来越多地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开始了学科教学自身规律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在进行学科教学时,通常先要在头脑里自觉地形成有关的设想和理念。这就需要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结合学科教学经验和具体条件,制订指导教学的规则和具体方案。此外,学科教学工作者还常常根据学科教学实践,总结学科教学的规律,来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一般规律进行补充。顺应当代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这门课程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越来越重视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运用、借鉴各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使自身开始发生质变。由于内容、方法等发生变化,原先的“教材教法”已经名不符实,被改称为“学科教学论”,成了一门分支性的学科,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l]2认识论的分析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完整的认识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完整的认识运动过程包括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两个阶段。毛泽东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称为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称为第二次飞跃,并且认为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大。据此,可以把实践活动分为理性认识形成之前的实践活动(实践I)和理性认识形成之后的实践活动(实践II);把认识活动分为理性认识形成之前的认识活动(前理性认识活动)和理性认识形成之后的认识活动(后理性认识活动)。[2]认识活动过程可以相应地用下式表示:实践I是认识的来源,前理性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I,它在实践I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当理性认识形成后,需要使之具体化,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后理性认识活动是使一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具体的行动蓝图、方案、规则,即形成实践观念的活动。实践II是实施行动方案的操作性活动,检验理论和改变客观对象是实践II的两项基本功能。[2]同时,对于新认识的形成来说,它又是实践I。可见,在理性认识形成之后,认识主体还要进行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上述观点来自于所谓“接受认识论”。从接受认识论的观点来看:1)“学科教学论”既要进行“使一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具体的行动蓝图、方案、规则,即形成实践观念的活动”,又要进行与“实施行动方案”、“检验理论、改变客观对象”有关的操作性活动的研究,即既要进行后理性认识活动,又要对实践II活动进行指导。2)没有“学科教学沦”“使一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具体的行动蓝图、方案、规则,即形成实践观念的活动”来指导实践II(学科教学实践),就不可能实现有关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一般理论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活动也失去了方向和指导。一种理论确定之后,对于它能否与实际全面地结合,起决定作用的是该理论的接受者。实践II是第一位的,为了进行实践II,主体要进行理解、设计、加工等接受性认识活动和运用活动。[2]3)“学科教学论”关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思、理念,是“一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地讲,它不但来自于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学习科学以及相应学科等,还来自于实践,特别是学科教学的实践。再深人一步分析,从根本上说,“学科教学论”关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思、理念主要决定于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征和学科的特点等方面。各方面的理论必须经过“学科教学论”的整合,才能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应用。4)“学科教学论”不但作为“第二认识主体”要对一般理论进行理解、设计和加工,以及对一般理论进行补充、发展、完善等后理性活动,甚至还要创造新的理论,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参与前理性认识活动。按照接受认识论的观点,一个人首先从事的认识活动是后理性活动,是从后理性认识阶段进人认识过程的。一个人要先成为第二主体,然后才有可能成为第一主体。第一主体是由第二主体转化来的,是一种特殊的第二主体。[2]3学科教学论的性质由上述分析可见,只把学科教学论看成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或者只把它看成是实践性学科都过于简单化了;把学科教学论说成是研究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或者把它说成是研究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说错,并且比以前的说法有进步,但它没有说明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特点,没有说明学科理论跟一般理论的关系,比较含糊、笼统,仍不利于明确学科教学论的努力方向。笔者认为,比较完整和妥帖的说法应该是: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学科教学论跟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决定来自上述有关学科的一般理论能否跟学科教学实际全面地结合,发挥一般理论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学科教学实践质量的一门重要学科。这样界定,不但把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说清楚了,把学科教学论的对象和内容、功能和任务也大致说清楚了,还初步解决了“学科教学论有没有自己的理论?”这个长期困扰人的问题。从上述界定出发,显然,学科教学论中的理论是由一般理论以及学科教学论自身对一般理论的特殊性补充组成的,其中的一般理论不是原封不动地搬来的,而是经过了学科教学论的整合、加工和发展。要求学科教学论具有白己跟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独立的理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一般要以特殊为基础,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的“一般理论”是对各种学科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着各种学科教学论的贡献。没有学科教学论对学科教学特殊规律的探索,教育学、心理学中有关的一般理论也难以得到深人的、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