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近代中国衰落是因为儒学造成的,听到儒生这个词,很多人脑海中便会出现手无缚鸡之力,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的形象,认为正是儒家教育,让近代中国人麻木不仁、任人宰割,丧失了尚武精神,但真相果然是这样吗?
其实,儒家是尚武的,按照孔子、孟子的要求,儒者应该是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双全的人。六艺中: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都与战争息息相关,可以说,学习尚武精神,每一个儒者的必修课。
汉朝时期的儒学,融入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神化了君权,维护了封建统治,所以受到统治者推崇。汉代儒家对于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讲究仁义,但仁义不等同于懦弱,而是以直报怨,真正的儒生非常善于作战。
本文仅举三个事例,来论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是如何在他国挑衅中缔造西部版图的。
先讲西域的由来。西域,是对今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楚汉战争时期,匈奴抓住中原势力无暇北顾的机会,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成为不久之后诞生的西汉王朝的头号敌人。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又征服了西域,将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不仅向各国征收赋税,还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百姓。
西汉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投降者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与匈奴报仇的意愿,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
于是在公元前139年,“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出发了,他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历经千难万险,实现了“凿空之旅”,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等物种到中原,促使西域逐渐成为汉朝牵制匈奴的战略要地。
汉朝势力延伸到西域的过程中,不仅面临匈奴的骚扰,还要面对西域诸国的“挑衅”。如汉昭帝时,西域两个国家楼兰(今新疆若羌县附近)和龟兹(今新疆库车附近)从顺从汉朝倒向了匈奴,并杀死了汉朝的使者。于是昭帝派傅介子赴西域谴责两国,他到了楼兰和龟兹,责问两国为何背叛汉朝,两国均表示道歉服罪。可是面对匈奴施压,两国继续摇摆不定。于是傅介子回到长安后与大将军霍光商议,通过采取刺杀楼兰国王的方法,向他国弘扬大汉国威,并扶持尉屠耆(亲汉的楼兰国王族)上台。
公元前77年,他开始了世界历史上首次斩首行动,到达楼兰后,他通过许诺赏赐金银、丝绸给楼兰王,诱使楼兰王安排宴会,等到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我们皇帝有个秘密让我告诉您。”楼兰王支开随从跟着他进了后账。这时,两个勇士从后面将楼兰王刺死。
要知道,当时可没有什么黑鹰直升机的先进武器,可供刺杀之后逃跑,但傅介子却大摇大摆的走出来,说:“汉朝皇帝派我来诛杀楼兰王,改立尉屠耆为王。汉军马上就要到了,你们谁都不要动,否则我们大军一到,你们将遭灭国之祸!”听说汉朝大军要来了,楼兰的部队被震慑住了。于是让傅介子一行人顺利返回了长安,此后,汉朝立尉屠耆为王,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正是儒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才让傅介子有足够的胆识进行斩首行动,彻底征服了楼兰国,为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傅介子斩杀楼兰王17年之后,即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统治到了中后期,匈奴发生了内乱,形成以呼韩邪单于(亲汉)为首的南匈奴和以郅支单于(仇汉)为首的北匈奴两大集团。
郅支单于很有军事天赋,也算一代枭雄,但人品却差的很,他于公元前45年,要求汉朝交还其在长安为质的太子。汉庭派谷吉送郅支太子回国,可太子刚一回来,他便将使者谷吉等人杀害,过后害怕汉朝报复,于公元前44年,引兵到康居东部居住。郅支单于在西域立足之后,实力逐步恢复,开始横行西域,准备长期侵扰汉朝。
(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靠近吉尔吉斯斯坦)
但郅支单于生不逢时,因为公元前36年,另外一个人物登场了,那就是陈汤,他作为二把手,配合都护甘延寿带兵到了西域。陈汤一到西域,便与甘延寿筹划西域战略,两人均认为郅支单于虽远离汉朝,但扩张性很强,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不久之后便会征服西域各国,汉朝经略西域的大业将毁于一旦。可在如何进军问题上,两人却产生分歧,甘延寿坚持要上奏朝廷请求批准,陈汤认为时间太久,会错失良机。然而历史却给了陈汤机会,甘延寿突然生病了,于是趁这段时间,陈汤假借朝廷名义征发西域各附属国兵以及屯田的汉军进行集结,当甘延寿想阻止时,四万余“西域联军”已经集合到位,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兵。
公元前36年,“西域联军”四万将士分为两路出击,一路从南道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直向大宛。另一路从北道入赤谷,途径乌孙,两军合围郅支城。
战役开始后,4万“西域联军”对守城的3000余匈奴兵发动了猛烈进攻,匈奴方面溃不成军,郅支单于也被一箭射中鼻子,逃回城内宫中。第二天,“西域联军”顺利破城,将郅支单于斩杀在王宫内。不久之后,陈汤在给汉元帝的奏书中,提出了那句已成为中华民族永恒座右铭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日读来,依然能感受到这句从遥远西域传来的时代强音,是如此的振奋人心、荡气回肠,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汉朝凭此一战,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与稳定。
斗转星移间,时间到了东汉,东汉在用人机制上更加符合儒家理想,如采取举孝廉、通经入仕等举措选人用人,且更加重视功、劳。由此,给了班超走上了历史舞台的机会。他出生在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附近)的一个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都是著名史学家,妹妹班昭是女文豪。
公元73年,班超以代理司马的身份与从事郭恂率领36名“特种兵”出使西域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附近)。
起初,国王对他很友好,招待也很周到,后来忽然变得冷谈了。班超估计是匈奴使者到了,鄯善国王不知怎么办好,态度才发生了转变。为了证实自已的判断,他诈问鄯善侍者,“匈奴使者来了后,住在什么地方?”侍者突然遭问,只好如实回答。班超意识到,汉使正处于抛尸异域的险境。他首先动员与他同行的36名“特种兵”,告诉他们面临的危险,激起他们的斗志,大家表示“生死从司马”。接着,他决定暂时不把行动告诉给同为领队的郭恂,因为他是文吏,很可能因害怕而泄密。当晚,班超率领36人,采用火攻的方法,突然袭击匈奴使团。火起时大伙蜂拥而上,把处于惊慌之中跑出来的几十名匈奴使者全部杀死,剩余的则死于大火之中。事后,他把功劳归于同事郭恂,使之又佩服又高兴。班超把匈奴的人头拿给鄯善国王看,使他伏地叩头,表示臣服。这一壮举,使鄯善举国震惊,班超的威名立即在西域叫响。
之后他又出使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朝廷想给他增加随员,班超没有同意。他认为于阗国很大,多带几百人也显不出强大来,如遭不测,反而多牺牲几个人。当时匈奴在于阗当监国,故而班超等人到来后受到冷遇。这个国家有信巫的习俗,巫师对国王说,汉使有匹好马,快快找来给我做祭品,国王就派宰相去向班超索马。班超知道巫师是国王的智囊,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但要巫师亲自来取。巫师到来后,班超立即将他斩首,这样就使国王丧失了谋士,一时没了主意。班超随后将其头颅送给国王,并对他进行责备。于阗国王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国的事迹,如今又亲身领教了他的厉害,立即杀死匈奴使者投降。班超对国王及大臣们进行了重赏。之后,逐渐镇服了西城,各国纷纷派出王子到汉朝做人质。时隔60多年,西域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傅介子、陈汤、班超等人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以儒立国的汉朝,并非如晚晴一般软弱,无论面对头号强国匈奴,还是楼兰、龟兹等小国的威胁与挑衅,均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对冒犯者进行了打击,这就是孔子讲的“以直报怨”,别人做了什么让我们怨恨的事情,我们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他。从国家角度讲,就是建立“惩戒机制”,让对方切身感受到已方的厉害,才能令其信服。
上述几个事例,也给今人以启示,那就是重拾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国民的尚武精神,要培养文武双全之人。同时,国家应建立起“惩戒机制”,有效应对外来的威胁与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