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中,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问题越发凸现出来。这就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出能源资源承载能力和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引发了各种气候灾害和自然灾害。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这种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快改变,我国将陷入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这也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为主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挑战。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跻身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也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低碳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夯实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措施,加快低碳城市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各地政府要随着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不断增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确保财政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主要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依照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把握好信贷投放的重点,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为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和产品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和税费减免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积极性,不断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保障。
优化产业结构。在技术水平一定条件下,同样的经济规模因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量相差甚大。各地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贸流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低能耗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企业(项目)布局杂乱,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组织链条。各地要顺应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产业集聚区,明确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和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且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在区域范围内或更大范围内,集约节约能源资源,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推广低碳消费模式。采购低碳产品,鼓励低碳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各地政府要率先垂范、先行一步,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规划发展遍布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鼓励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还要有计划地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