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氏的产生主要是区分血缘,防止近亲结婚,标志着从原始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伦理道德的一次飞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也就是说,姓是用来辨别你是哪个先人的后裔,你的祖宗是谁。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
而氏则是分辨你是这个祖宗后裔中的哪一系分支,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举个例子:同为姓王的人里面,有个人“姓王的镐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这个镐就是这个姓王的人的氏。这个类似的情况直到封建社会还在欧洲盛行。比如说德国某贵族叫EryichvonKussen.意思就是这是一个封地在Kussen的姓Eryich的贵族老爷。法语里那个von换成de,英语里换成of,都差不多。
所以同一个祖宗虽然是同一个姓,但是这个祖宗有三个儿子分成三个分支,两支是贵人,他们就有了同姓不同氏的两个分支;而第三个分支混得不好,成了贱民,于是这一支就没有了氏,成了有姓无氏的情况。因此,没有氏的人身份最低,而别人听了你的氏是什么就能大概知道你是什么社会等级。
同理,不同姓的人可能先后都担任镐的行政长官,那么就会出现不同姓的人有着相同的氏,因为这些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不存在近亲结婚的伦理问题,所以有规定说同姓不婚,但是同氏就没这个限制。
周朝建立之后,尤其是东周之后,以部落居住点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形式渐渐被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政治所取代,所以很多家族不在重视“氏”,氏就与姓同质化了,这期间很多原本是氏的字就成了家族的新“姓”,比如说齐、楚等封地名称;屠、商等职业名称等,原本都是氏,在这一次姓氏合流的风潮中就成了姓,而氏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