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黄蜂》的主要内容以人性化的笔触介绍了黄蜂种群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其令人惊叹的高超建筑技巧,由此让人分外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下附原文供参考:
当我们准备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是昏暗的月夜,正是九点钟,小保罗和我一起出去。我们只带了一盏灯,还有一篮子需要用到的工具。当时,远远的还可以听见农家的狗还在互相吠叫着,猫头鹰在橄榄树的高枝上叫着,蟋蟀在浓密的草丛中不停地奏着动听的音乐。小保罗和我则在谈论着昆虫。他热切而好奇地向我提出很多问题。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将我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了他,帮助他学习,以丰富他的知识,满足的他的兴趣。这样一个快乐的猎取黄蜂的夜晚,让我们忘记了睡眠和被黄蜂攻击时的痛苦。
将芦管插入土穴中是一件非常精巧的工作,需要一些技巧。因为孔道的方向是无从知晓的,需要颇费一番猜疑和试探。而且有时候,黄蜂保卫室里的门卫会突然警觉地飞出来,毫不客气地攻击正在进行这项工作而且没有防备的人的手掌。为了防止这种措手不及的不幸事情发生,我和小保罗中的一个人,在一旁守卫,时刻警惕着,并用手帕不停地驱赶着进攻的敌人。这样一来,即使最后有一个人的手上不幸被命中,隆起了一块,就是很疼痛,也算是一个理想的,不很大的代价,尚可以忍受。
在石油流入土穴中以后,我们便听到地下传来的众蜂惊人的喧哗声。然后,很快地,我们用湿泥将孔道封闭起来,一次一次地用脚踏实,使封口坚不可摧,从而使它们无路可逃。现在,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可以做了。于是,我和小保罗就跑回去睡觉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带了一把锄头和一把铁铲,重新又回到了老地方。早一点儿去比较好些,因为可能有很多黄蜂夜里是在外面游荡的,它们有可能在我们挖土的时候飞回来,这就糟糕了,因为这对我们又将是一种威胁。另外,清晨的冷气,可以多少削弱一些它们的凶恶和威风。
在孔道之前,芦管依然还插在那边,我和小保罗挖了一条壕沟,宽度刚好能容下我们俩,行动很方便。于是,我们从沟道的两边开始挖。很小心地一片一片铲去。后来,挖了差不多有二十寸深,蜂巢便暴露出来了。它吊在土穴的屋脊当中,一点儿也没有被损坏,完好地吊在那里,这真让我们感到高兴。
这真是一个壮观美丽的建筑啊!它大得简直像一个大南瓜。除去顶上的一部分以外,各方面全都是悬空的,顶上生长有很多的根,其中多数是茅草根,穿透了很深的“墙壁”进入墙内,和蜂巢结在一起,非常坚实。如果那地方的土地是软的,它的形状就成圆形,各部分都会同样的坚固。如果那地方的土地是沙砾的,那黄蜂掘凿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蜂巢的形状就会随之有所变化,至少会不那么整齐。
在低巢和地下室的旁边,常常留有手掌宽的一块空隙,这块面积是宽阔的街道。这些建筑者,在这里可以行动自由,继续不停地进行它们各自的工作,用它们自己的双手,使它们的窠巢更大更坚固。通向外面的那条孔道,也通向这里。在蜂巢的下面,还有一块更大一些的空隙,其形状是圆的,就如同一个大圆盆,在蜂巢扩建新房时,可以增大其体积。这个空穴,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盛废弃物品的垃圾箱。看来这里的基本建设还是较为齐全的。
这个地穴是黄蜂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挖掘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因为如此之大、如此整齐的洞穴,在自然界是没有现成的。当初,第一个开辟这个巢的黄蜂,也许是利用了鼹鼠所做的洞穴,加以借用,以图开始创建的便利。可是,筑巢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黄蜂亲自操作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一些挖出的泥土堆积在蜂巢的大门之外。那么,黄蜂们挖出的泥土被搬运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它们已经被弃散在不引人注意的广阔的野外去了。有成千上万的黄蜂参与挖掘这个壮丽的建筑物,必要的时候,还要将它扩大。这千百万只黄蜂,飞到外面来的时候,每一个身上都附带着一粒土屑,抛散在离开窠巢很远的各处土地上。因此,挖出的泥土的痕迹一点儿也看不到了。所以,蜂巢看上去像一片净土一样。
黄蜂的巢是用一种薄而柔韧的材料做成的。这种材料是木头的碎粒,很像一种棕色的纸。它的上面有一条条的带,其颜色视所用木头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蜂巢是用整张“纸”做的,就可以稍稍抵御寒冷,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黄蜂就像做气球的人一样,它们懂得温度可以利用各层外壳中所含有的空气来保持。所以,黄蜂把它们的低巢做成宽的鳞片的形状,一片一片松松的铺起来,显出很多的层次来,整个蜂巢形成一种粗粗的毛毯状,厚厚的,而且多孔,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空气。这样一来,外壳里的温度,在天气很热时,一定是很高的。
大黄蜂——黄蜂们的领导,在一样的原则下,建筑它自己的巢。在杨柳的树孔中,或者是在空的壳层里,它用木头的碎片,做成脆弱的黄色的纸板。它就利用这种材料来包裹它自己的窠。一层一层相互地重叠起来,就像个凸起的大鳞片一样,可以想象这有多么保暖!这个大鳞片的中间有充分的空隙,空气停留在里边也不流动。
黄蜂们的动作常常与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定理相吻合。它们可以利用空气——这个不良导体来保持它们家里的温度。它们早在人类还未曾想到做毛毯之前就已经做出来了,而且技艺还很高,它们在建筑窠巢的外墙时,只要极小的外围,就足以造出很多的房间,它们的小房间也同样如此,其面积与材料都非常经济。
然而,尽管这些建筑家们有如此之聪明智慧,但是,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当它们遇到最小的困难时,居然会束手无策,愚笨无比。一方面,它们得益于大自然的本能指导它们像科学家一样地行动;而另一方面,很显然它们完全不具备反省的能力,其智力是相当低下的。关于这一个事实,我已用各种各样的试验加以证明了。
黄蜂碰巧将自己的房子安置在我家花园的路旁边,于是,我便可以利用一个玻璃罩来做试验了。在原野里的时候,我无法利用这种器具,因为乡下的小孩子们很快就会把它打破,而破坏了我精心准备的试验。有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黄蜂也已经回家了。我弄平了泥土,放上一个玻璃罩罩住黄蜂的洞口。第二天早晨,黄蜂们习惯性地开始工作。当它们发觉自己的飞行受到阻止时,它们是否能够在玻璃罩的边下挖掘出另外一条道路呢?是不是这些能够掘出广阔洞穴的刚强的动物知道只要创造一条很短的地道,便可以让它们重获自由呢?这便是我们的问题关键之所在了。那么,结果如何呢?
第二天早晨,我看到温暖耀眼的阳光已经落在玻璃罩上了。这些工作者们已经成群地由地下上来,急于要出去寻觅它们的食物。但是,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撞在透明的“墙壁”上跌落下来,重新又上来。就这样,成群地团团飞转不停地尝试,丝毫不想放弃。其中有一些,舞跳得疲倦了,脾气暴躁地乱走一阵,然后重新又回到住宅里去了。有一些,当太阳更加炽热的时候,代替前者来乱撞。就这样轮换着倒班。但是,最终没有一只黄蜂大智大勇,能够伸出手足,到玻璃罩四周的边沿下边抓、挖泥土,开辟新的谋生之路。这就说明它们是不能设法逃脱的。它们的智慧是多么有限啊。
这个时候,有少数在外面过夜的黄蜂,从原野归来了。它们围绕着玻璃罩盘旋飞舞,一直迟疑徘徊,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个带头决定往玻璃罩的下边去挖,其他的黄蜂也随着学它的样子。于是,大家齐动手,很快地,一条新的通路很容易地开辟出来了。它们也就跑了进去,终于到家了。于是,我用土将这条新辟之路堵住。假设从里面能够看出这条狭窄的通路,当然可以帮助罩内的黄蜂轻而易举地逃走。我很愿意让这些囚徒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争得自由的光荣,享受阳光沐浴的欢乐,领会大自然的优美。
无论黄蜂的理解能力是如何的差劲。我想它们的逃脱,现在应该是可能实现的了。那些刚刚进去的黄蜂当然会指引一下路径,它们会指教其他的黄蜂向玻璃罩下边挖,以便尽快地逃离牢笼。
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我非常失望,可爱的黄蜂们居然没有一点儿要从经验和实例上仿效学习的企图。在那个玻璃罩里,一点儿没有要继续挖掘出逃之路——地道的迹象。这些小昆虫们只是依旧团团乱飞,毫无计划,毫无目的,它们只是盲目地乱碰乱撞,挤作一团不知究竞发生了什么意外。每天都有很多可怜的黄蜂死于饥饿和炎热之下。一个星期以后,很遗憾,没有一个活的黄蜂能够侥幸存活下来,全军覆没了。一堆死尸铺在地面上,其状况尤其惨烈。
从原野里返回的黄蜂们可以另辟新路,毫不费力地回到自己的家中。其原因是,从泥土外面可以嗅知它们的家,并去寻找它。这是黄蜂自然本能想方设法投入家的怀抱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它们的一种防御方法。这是不需要任何思想和解释的。自从小小的黄蜂初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开始,地面上的一切阻碍,对于每一个黄蜂而言,都已经很熟悉了。
但是,对于那些不幸被罩在玻璃罩里的黄蜂,就没有这种本能来帮助它们逃离险境了。它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单一的。它们想到阳光里面去,到野外去觅食。它们被罩在玻璃罩里,在这个透明的牢狱中,能够看到日光,它们便被蒙骗了,以为自己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虽然它们几经努力,一往无前,继续不断地和玻璃罩相抗衡、相碰撞,心中抱有无限希望,想朝着日光,飞得再远一点儿。以便能觅到急需的食物。可是事实上那是无用的。在它们以往的经历中,没有任何经验和实践指导它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它们走投无路,别无选择,只能盲目地固守着它们生来就惯有的老习性,从而生的希望越来越小,而逐渐将自己推向无奈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