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5年以来分级基金、定增基金、保本基金、委外定制基金与货币基金或多或少都受到监管影响。
同时公募基金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几百亿规模增至逾十一万亿,如同达里奥新书《原则》中所述的那样“唯有进化是唯一不变的”。
那么对于基金公司而言,2018年如何布局基金产品线呢?
一、投资者的进化
如果问个人投资者买基金的目标是什么?
那一定是赚钱,而且是稳健赚钱。
但是历经被市场无数次教育,以及被骗子的无数次忽悠,投资者们都觉得自己这个目标有点不切实际了,并且开始逐步认可基金长期投资的价值,资产配置理解也开始深入人心。
另外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
机构投资者偏好绩优基金与工具化产品,随着机构投资专业化,预计对工具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
如果问投资基金最大的需求是什么那一定非养老需求莫属,而且美国共同基金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截至2016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的89%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这些个人投资者都是通过养老账户(401K/IRA账户)购买的共同基金。
个人投资养老并不是由国家制度决定的,而是由人口结构决定的,如果三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怎么搞计划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怎么搞计划都是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个人投资养老是必然趋势,养老需要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收益最佳的便是股票资产,投资股票资产最优的途径就是公募基金。
前面两个结论相对比较明确,中国未来是否可以建立如同美国市场那样的买方投顾制度?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所谓的买方投顾指从投资者那里直接收取咨询费而非从产品方获取销售佣金,谁给钱就为谁卖力、就以谁利益至上在投顾市场同样适用。
假设买方投顾制度建成,那么买方投顾与投资者利益一致,导致买方投资者的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相对应的是对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低成本基金需求的激增。
二、资产配置的需求
经历2015年的闪电下跌之后,2016年可谓是资产配置元年,接着2017年公募FOF出现。
如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起初的状态都是不够完美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偏股型基金的规模从2007年到2017年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两万亿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私募基金崛起导致的分流作用。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业绩谁更好,估计两者相差不多。但是私募销售费用更高,所以销售渠道更喜欢私募基金。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
如上图所示,如果在原有产品的资产配置中添加新的产品,有效前沿得到有效的改善则这个新产品就是一个好产品。
频繁发行新的偏股型基金可以增加权益型基金的规模吗?
我们已经尝试了十年时间(2007-2017)证明频繁发行新产品无法使得偏股型基金整体规模增长,但是可以改变在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存量规模。
作为资产配置型投资者而言,笔者更需要一下产品:
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这点估计仅是奢望,历史优异未来一定优异吗?
投资海外的QDII基金:欧洲国家股票ETF(法国、意大利等等),亚太国家股票ETF(马来西亚、越南等等),低成本的Reits基金、低成本的原油基金、低成本的商品期货基金等等,但是没有QDII额度。
目标日期基金:很多公司都开始布局,问题是海外401K/IRA账户崛起都是基于减税政策,中国目前尚无资本利得税,那么长期投资基金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吗?
以目前国家财政状况,这个短期很难、很难,你这个不是要割财政的心头肉吗?
FOF资产配置:受制于国内公募基金债券杠杆最大140%,导致海外风险均衡策略在国内都变形成CPPI策略,更多的是噱头忽悠客户。
或者再出一个补充政策,风险均衡策略的债券可以上四倍杠杆,估计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基本没有什么可能!
杠杆型ETF基金:分级基金都快Game Over,还要搞杠杆ETF,你不要给监管找事了好不好?
其他思路大家继续,不要有局限性、大胆想。
领导说了,你们继续想…我们继续否…产品的创新是有周期性的,2007-2015年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黄金八年,2015年之后进入严监管时期,具体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
但是估计四五年之后,又是一轮产品创新周期,之后必然产生新的安全隐患,接着就是金融危机……
如此循环往复,这个就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性趋势,谁也无法改变……
三、基金公司的选择
目前公募基金有一百多家了,有人说排名三十名之外的死亡概率为99%,当然不排除天弘模式的重现,例如腾讯参股某小基金公司。
截至2017年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管理规模为6万亿美元,第二名的领航集团(Vanguard)管理规模近4万亿美元,两种合计约10万亿美元,约65万亿人民币,目前整个公募规模仅11万亿,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公募基金公司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美国共同基金市场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之高,估计前十资产管理公司占比整个行业在90%之上。
而且行业龙头都是以指数基金为主的公司,相比较主动基金,指数基金的同质化更为严重,唯有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才更有竞争优势。
不仅在美国市场而且在中国市场已经证明,长期获取超额收益的方法只有一个,降低基金运营成本(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省下就是赚到的,根据贝莱德与领航集团统计两者每年可以给投资者节约仅100亿美元的费用成本。
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是智力密集型企业而不是人力密集型企业,同样的投资团队并非因为管理规模增长而需要更多人力,唯有新产品才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
未来基金公司选择仅有两条路,大而全的资产管理巨头(指数基金、主动管理)、小而精的特色产品提供商(特色投资、特色产品例如杠杆ETF)。
“唯有进化是唯一不变的”,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而不是坐等。
笔者最讨厌哪些说“合规创造价值”的人,什么百年老店靠合规,但是也要看清趋势,我们就暂时尊重一下合规吧。
作者丨郑志勇
来源丨合晶睿智
*重要声明:“资管纵横”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文章或其他内容是基于我们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但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文中观点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文中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操作建议,不构成任何销售要约,“资管纵横”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