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4%,至今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但经济平稳复苏并没有带来就业状况改善,产能利用率低、结构性失业严重及扩张性财政政策创造的就业效应不佳等因素造成当前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近日,美国公布的6月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等部分经济数据表现欠佳,引发了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宽幅震荡。尽管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良好,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如何理性分析困扰着美国经济复苏的高失业率问题呢?
从目前来看,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从2.7%大幅上调至3.7%,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2.4%。至此,美国经济已实现四个季度连续增长。同时,产出水平、个人消费、私人投资、出口和政府支出增长率等其他数据均显示,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仍在延续,尽管略显疲态。
尽管如此,但美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失业率从5%急剧攀升至2009年10月的10.1%高点,今年6月末降至9.5%,在高位继续维持。与2008年至2009年危机时期大量岗位流失的情况相比,2009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快速复苏,但美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新增就业岗位的复苏现象。
依笔者之见,导致当前美国就业复苏缓慢有五大主要影响原因。
一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缺口较大,产能利用率较低。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就业状况与实际产出减潜在产出的缺口密切相关。另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算,美国要在2015年才能达到其潜在产出增长水平。在今后数年内,美国仍将维持较高失业率。
结合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来看,2010年6月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14%,相比2009年6月危机最低水平68.34%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显著低于2008年6月前三年平均水平80.81%,这表明,当前美国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缺口较大。
二是就业制度造成工资刚性不利于就业形势较快改善。在欧美国家,大部分行业都存在影响力巨大的工会组织,这些组织对行业工资水平的确定和改善有较强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平均小时工资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维持稳定上升态势,2010年上半年末达到了19美元/小时的历史新高。就业制度造成的工资刚性和工资稳步上升态势,使得经济出现稳定复苏态势,雇主也不敢贸然增加员工,只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控制工资成本。例如,劳动力市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由2009年6月的33小时/周延长到今年6月末33.4小时/周,其中制造业工作时间由39.4小时/周延长到41.5小时/周,超过了危机前的工作时间。
三是结构性失业严重。结构性失业主要缘起于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在内的经济结构变化,但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却不适应这种变化,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最终引发了结构性失业。
此次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金融和汽车等美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岗位流失严重,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却异军突起。因此,跨行业的再就业人数大大增加,但劳动者需经历一个培训和寻职过程才能实现再就业,这将进一步拉长就业好转的“时滞”。
四是房地产市场复苏仍不见起色,吸纳就业能力不足。由于房地产行业链条长,上下游产业多,房地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之一,美国也不例外。但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萧条之中,其中两个最能反映房地产行业雇佣就业人数指标——新建住房销售套数和已开工的新建私人住宅套数均出现大幅度下滑。这表明,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信心仍然十分脆弱,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使得该行业就业岗位流失仍在增加。
五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就业创造效应不佳。中国扩张性财政支出投放重点是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各项减税政策,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相比之下,美国财政支出的投放重点是拯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如“两房”)等次贷危机的重灾区,以及工业部门的大规模减税、“汽车换现金计划”等。这样的救助,只能消除金融系统风险,却无法创造新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