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花儿戏剧是怎么来的

2022-04-04 音乐 75阅读
临夏,是花儿之乡。花儿源远流长,闻名遐迩,蜚声中外。花儿为花儿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它的诞生,为我国的戏剧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娇艳醉人的艺术奇葩。同时,也把临夏花儿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达到了民间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统一。花儿剧的绽放,是各族儿女精心浇灌的成果,是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晶。在1984年,临夏州文化局专门成立了花儿剧创作组。他们深入生活,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一批较好的花儿剧文学剧本。如《恭喜发财》、《娑罗树传奇》、《喜鹊喳喳》、《米拉尕黑》、《瓜园情》、《花儿案》等.为参加全省调演,决定以《花儿案》为素材,重新结构编写。集中人力,八易其稿,剧本脱稿时,更为《花海雪冤》自治州歌舞团于1985年12月首演该剧。这是第一次将花儿以大型戏剧形式搬上舞台,是我州向新剧种挺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作。《花海雪冤》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故事,别致的舞蹈,奇特的风情与习俗,幽默诙谐的语言,荣获1985年甘肃省戏剧调演特别奖。1987年7月,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间,国家领导人及众多戏剧家、艺术家观看了演花儿剧出。文化部隆重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演出作了全面的肯定。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发表专题文章,评介该剧的演出盛况和成就。著名作家、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指出:“《花海雪冤》的故事、音乐、唱腔、唱法、舞蹈都是民间的,民族性特别强,给首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花儿漫上首都、奇葩享誉京华”是花二剧轰动北京的真实写照。编辑本段回目录花儿剧-艺术特点花儿剧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花儿以即兴山歌为主,河湟花儿的曲调有快调和慢调之分:快调里的衬句教少,拖腔也相应减少,较为简洁紧凑。慢调曲柔缓悠远,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衬句来拖腔,声调音域范围广,多有起伏,其高音阶区域用假声演唱。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曲令为基调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对仗等我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方式。花儿剧本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并在段落中较多地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以及诸如花儿剧“者”、“嘛”、“呀”、“哈”、“哎”等虚词来做衬字。花儿的原有旋律是花儿剧的主要基调的花儿在演唱的时候,大多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的对唱模式,其中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各分为相对应的两段,一般是“比”在前半段,后半段(第三、四句)为兴。在两段中的上句各多为三、三、三句式,而下句则为三、三、二句式;并且一般上句多用单音节词结尾,但下句一定要用双音节词结尾。河湟花儿的唱词通常是一种单音节和双音节相互交错、奇偶句式交相出现的格律诗歌。在念白上则使用六盘山地区的方言。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如《金鸡姑娘》中的唱段:“四季里日月来又归,比不上母亲的劳累。小溪(者)弯弯流不尽,好似那母亲的汗水。”;另一种称为“折断腰式”:也是四句一组,但在齐头齐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间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间,各有一个半截句,从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组成的长短相间的句式。如《曼苏尔》中的唱段:“上去(嘛)高山望东海,亮闪闪,好一条美丽的彩带,告诉给白云捎过来,浪花里,放养的曼苏尔穿戴。”舞蹈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一些动作外还在民族的日常习俗如“礼拜”、“睹瓦”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并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方还大胆地花儿剧借用了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花儿的演唱曲调称作“令”,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令名(曲牌名),象{三令}{白牡丹令}{大令}{尕马儿令}等。它的唱腔则是在各种“令”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其相关的戏曲和其他相近的宗教音乐加工而形成的,在保持原调色彩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本身唱腔的音乐渲染力。当然,原初的花儿曲调一般只是一个个的小片段,后来,为了使剧本的演出更加适合剧本人物的感情起伏,诸多变化的需求,也逐渐尝试运用吸取外来板式变化的手法,使演出更富有表现力,取得了的戏剧效果有较好的反响。例如《金鸡姑娘》的演出就是在传统的花儿的曲调(令)的基础上,加进了戏曲的打击乐,文场以板胡、高胡伴奏为主;武场伴奏乐器有梆子、堂鼓、鼓板等;道白则是采用了韵白的形式,使得整个演出风格更向戏曲形式转变,丰富了表现能力。编辑本段回目录花儿剧-发展早在1956年农历“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上,庄壮第一次目睹了美丽的莲花山盛大的花儿会,被花儿歌手们出色的演唱所倾倒,从此,他致力于收集、整理花儿曲令,将花儿曲调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实地走访调查,上山爬洼,莲花山、临夏的大小村庄、沟沟岔岔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并结识了许多花儿歌手。他告诉记者:“花儿可以说是我们甘肃的民族品牌,为甘肃的音乐创作作出过许多贡献。我省的音乐工作者大都受到过花儿的熏陶、影响,像《马五哥与尕豆妹》《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向阳川》等都是以花儿音花儿剧乐为素材创作的,曾受到过专家和观众的好评。2004年,临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对今后花儿的发展,庄壮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对我来说,搞花儿剧这种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己早年也做过努力,但种种原因,还不尽如人意。我认为用花儿搞歌剧是有一定基础的。回族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花儿文化又是回族文化体系中最大的亮点。截至目前,已有4名海原回族花儿歌手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拍摄基地录制节目。去年9月,该县著名回族花儿歌唱家马汉东、妥燕参加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和谐中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首《心中的花儿火辣辣》,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宁夏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花儿旋律优美、抒情悠扬,曲调丰富,地方特色突出,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各种花儿会,使花儿有着广阔的演唱阵地。我省应该利用花儿这一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花儿这张品牌,花大力气搞出成果,让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参与进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他谈到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那就是一手抓花儿会,一手抓花儿剧。“抓花儿会就是将群众每年举行的花儿会与政府的号召、组织、引导结合起来。像‘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在我省是有代表性的花儿会,利用这些花儿会,吸引国内外歌手来参加,为歌手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更多优秀歌手,进行培养,以推动花儿演唱会水平的不断提高。”“抓花儿剧,就是在原生态花儿的基础上,广泛吸收靠近花儿风格的各族民歌及用花儿素材创作的歌曲、歌剧、器乐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优点,创立花儿剧。”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花儿剧团。临夏完全可以成立一个花儿剧团,集中精力,搞出精品花儿剧,在群众中广为传花儿剧唱,这样花儿发扬光大,走向全国就有了一定的保证。随着回族花儿的声名日盛,海原县以此为基础,结合回族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创新,全力开创独具一格的宁夏特色舞台剧种——回族花儿剧。从2000年创作编排的第一部大型作品《花儿故乡》在全区巡演中大获成功、连续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迎接福建省党政代表团的“保留节目”以来,该县已推出表现闽宁合作互助主题的巨制《海风吹绿黄土地》等20余部大大小小的花儿剧作品,先后通过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音乐频道等媒体与全国观众见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