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称呼少年?

2021-11-15 文化 1270阅读

有三种说法:总角,豆蔻,束发。

具体如下: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2、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3、束发:少年十五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儿童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参考资料:总角_百度百科 豆蔻_百度百科 束发_百度百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