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新概念武器]
激光武器是直接利用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或核能等外部能量来激励物质(如光照加热、放电、化学反应或核反应),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形成强大的方向集中、单色性好的光束辐射能量来摧毁目标、杀伤人员的一种束能武器,因此也有射束武器。激光武器利用其产生的强激光束,在目标表面产生极高的功率密度,使其受热、燃烧、熔融、雾化或汽化,并产生爆震波,以杀伤人员或毁坏目标。
1960年6月,美国科学家西奥多诺曼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随后,各国尤其是技术发达的国家迅速在激光武器领域内展开了角逐,各种激光器如雨后春笋。现在装备这类武器的国家有英国、美国、俄罗斯等,而且还能在机载、车载、舰载等多种平台上使用。
1997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空间和导弹防御司令部对离地400千米的在轨气象卫星MSTI-3号(即将报废)进行了激光打卫星试验,用地面“中红外高能化学激光器”对该卫星照射了两次,第一次照射不足1秒,第2次照射10秒,两次均击中,该卫星随即失效,成为太空垃圾。此举一经曝光,立即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1月上旬通过热线电话与克林顿总统通话,抗议美国此类反卫星武器试验。其实,叶利钦多少有些“司马昭之心”,因为俄罗斯激光反导技术不仅起步比美国早,技术也毫不逊色。早在1975年1l月,苏联就用安装在萨雷沙甘的地基激光器“关照”并一时“弄瞎”了美国两颗低轨道通信卫星。美国开始不知所以然,弄清真相以后,“心照不宣”,并未声张,而是加紧了激光武器的研制步伐,并后来居上。
激光武器的特点
反应迅速、瞬发即中,以光速直线攻击目标 激光能以每秒30万千米的高速传输,打击目标无需考虑射击提前量,也无需测定、调整提前量和瞄准角,因而几乎是在发现目标的瞬间,光束“弹药”即发即中。激光武器杀伤目标所需时间为0.1~1秒。作战使用时,激光器本身及武器系统均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反射镜系统处于运动状态,瞄准和跟踪目标。说得形象一点,激光武器是一种远距离“焊枪”,它通过在目标表面的一个点聚焦热能来摧毁目标,就像用“焊枪”熔融金属。它既可杀伤目标群中的某一个目标,也可对来袭目标的某一部位实施“点穴”打击,其杀伤效果根据激光武器的能量特性和作战需求可以是干扰、失效或摧毁。
射击频度高,容易改变方向,能在短时间内袭击多个目标 激光可360°全方位连续射击,实射平射、仰射、俯射,而瞄准时间短,命中率高,几乎可同时拦截多个目标。
不会产生后坐力和放射性污染,抗干扰能力强 激光武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目标传递聚焦能量,它发射的激光束几乎没有质量。没有质量的武器是一种无惯性武器,所以激光器发射“弹丸”不存在常规弹丸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载体结构的要求。由于激光武器用光束毁伤目标,因此对地面、海洋、空中和外层空间不会造成像核武器那样的放射性污染。更值得一提的是,激光传输不受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它可在电子战环境中作战,被攻击的目标难以用电磁干扰手段避开激光武器的攻击。
使用范围广 既可制成高能激光武器应用于战略范围,摧毁敌方用于通信、指挥、侦察、预警、导航等卫星和来袭的弹道导弹;又可制成低能激光武器应用于战术范围,毁伤敌方武器装备和人员。
作战使用效费比高 激光武器具有一个“大弹仓”,在激光器的能源(例如化学能、电能)耗尽之前(必须补充或重新装载)可以拦截大量目标,而所消耗的“弹药”(即光子)比较便宜,昂贵的激光武器系统本身可以继续使用,因而效费比高。例如百万瓦级的氟化氘激光武器每次发射费用约1000~2000美元(“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每枚2万美元,“爱国者”防空导弹每枚30万~50万美元)。
激光武器的分类型
按功率大小可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按作战用途可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按位置和作战使用方式又可分为天基、地基、机载、车载和舰载激光武器。
低能激光武器 又称激光干扰和致盲武器,是一种光电对抗设备,技术相对比较简单,有的已装备部队。当用于反卫星时,能干扰、破坏卫星上的电子器件。目前技术成熟并成功应用的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俄罗斯的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二是英国在军舰上装备的舰载激光致盲武器。早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时,英军就使用激光眩目致盲武器使阿飞行员因眩目而放弃攻击。美国已研制成功但尚未投入使用有两种:一是低能激光步枪,它由电源提供激光能源,有效射程1.6千米,可使人致盲;二是激光榴弹,通过高爆振荡和加热惰性气体产生激光,使敌人轻则晕头转向,重则致盲,并能使坦克、车辆、舰船等武器平台内的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器、目标探测器等装置不能正常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式低能激光武器将会出现在未来战场上。
高能激光武器 一般按用途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前者以地面(水面)为基地,射程一般在20千米以内,对付战术导弹、飞机、坦克k舰艇等目标。战略激光武器是以外层空间(距地面1000千米以上)为基地,射程近则数百千米,远则数千千米,主要任务一是破坏或摧毁敌方卫星,二是反洲际弹道导弹。
天基激光武器 装在卫星、宇宙飞船(如有人飞船)、宇宙空间站上,实施空间防御或进攻,用以摧毁敌方的各种军用卫星、洲际弹道导弹等。20多年来,美国一直十分重视阿尔法化学激光武器的研制工作,它将激光器与跟踪瞄准装置集成到一个太空卫星上,主要用于全球范围内摧毁在大气层飞行的助推段弹道导弹(此时导弹头体未分离,对多弹头导弹而言,“许多鸡蛋还在一个笼子里”,飞行速度低,目标又大,易于被攻击)。美国设想将卫星(激光武器)部署在1300千米高空轨道上运行,其有效射程4000~5000千米,可摧毁9~11千米高空弹道导弹,单颗卫星可覆盖10%的地球表面。第一步部署12颗卫星,可覆盖如中东、东北亚等战区,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攻击;第二步再部署6颗,可覆盖敏感和感到威胁的战区(含中国);第三步,在空间部署共24颗卫星提供全球覆盖(含俄罗斯)。由此不难看出,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全球的战略目标,美国所要对付的不仅是“反恐”、“无赖国家”,还包括中国、俄罗斯这样的“长远威胁”。
值得强调的是,美国不仅在天基激光武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车载、机载激光武器方面也十分“惹眼”。
激光武器的未来
展望激光武器的发展,有如下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低能战术激光武器将向小型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阔的需求,低能激光武器,尤其是针对人员的多种激光武器将更加小型、实用、智能。具有令人眩晕、失忆、致盲等功能的单兵激光武器将会像普通兵器一样装备部队,甚至有人预见会装备激光手枪乃至微型钢笔式激光武器。这类干扰与致盲激光武器另一发展重点是跟踪、干扰甚至损毁包括飞机、坦克、火炮的瞄准测距设备、末段制导设备等内部的光电设备。
第二,激光武器将与现有各种武器系统配合使用,组成综合系统,充分发挥综合效能。正如导弹等尖端武器的出现并没有取代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一样,激光武器也将与现有武器配合使用,弥补现有武器性能上的不完善和火力配置空缺,组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位一体的高效能防御、进攻武器系统。这种分工明确、重叠的多层防空火力网,可使防空、反导总的理论拦截率达到99%。
第三,反激光武器研制和装备方兴未艾。激光武器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反激光武器和防护对抗措施的加速研究和发展。如同为对付雷达,许多国家和军队装备了反辐射导弹一样,不久用于对付激光武器、激光测距仪、激光指示器和其它激光装置的反激光导弹也将问世。反激光武器的方法和装备有许多。当目标被敌激光束击中时,可以用后向反射法将激光束反射回发射处,或目标本身能旋转运动使激光光束能量不能聚焦损毁自标。采用适当类型的烟雾保护目标也能有效衰减激光束能量,例如,可在飞机、装甲车上装备小型、高效激光告警系统,精确探测和确定入射激光束方向,识别敌激光器,然后迅速自动发射烟幕弹(当然,发射烟幕弹也可对付来袭导弹、巡航导弹、飞机等的进攻)。在保护战斗人员方面,可以在人眼前配戴能衰减激光能、阻挡激光束的滤光片、黑色挡眼片等。例如美国部分陆军和海军已装备由聚碳酸塑料滤光片制成的激光护自镜,能保护眼睛免受当今战场上最有可能碰到的低能激光器的伤害。
激光武器的软肋
如同其它武器系统都有缺点和不足一样,激光武器也不是万能的,激光武器至少有三点不足。
其一,在大气中传输容易衰减,其射程受大气的影响,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一旦遇到雷电雪霾、浓云雨雾等恶劣天气,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
其二,跟踪瞄准难度大。摧毁目标首先必须及时准确地跟踪瞄准目标,而在作战中如遇视线有阻挡或高速运动的目标,其跟踪瞄准还未达到理想的精确,是一个尚在解决的课题。
其三,难以击毁装甲目标和旋转运动的目标,尤其是随着射程的增加,光束在目标上形成的光斑也增大,激光的功率密度随之降低,杀伤力减弱。也就是说,落在目标上的这一聚焦光斑,只有达到相当的功率密度才能毁伤目标,而要烧穿装甲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装甲目标(或采取了加厚金属保护层)在不断进行曲线运动,那么激光武器即使击中目标,光斑也不能定点烧融,那么激光武器也只有无可奈何了。俄罗斯“白杨”-M导弹正是采取了最先进的加大保护层和使弹体旋转等措施,以避免在助推阶段受到激光武器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