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是怎么把新货币~人民币发行下去的

2020-10-28 文化 1252阅读
靠行政力强制发行,这就是公有制的好处,资源集中方便掌控。
具体怎么发呢?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金圆券和第一套人民币分别是怎么发行的吧,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区别。
一提到金圆券大家首先会想到通货膨胀。但实际上金圆券替代旧法币是一个自然替代的过程,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第三代人民币替换第二代,第四代替换第三代一样。央行发行新币的同时逐渐收拢旧币,慢慢的市面上就看不到法币只剩金圆券了。当然,后来国民政府财政实质性破产导致滥伐钞票,这是后话。
那么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民币能不能走这条路子呢?共产党想走,但很难。你看第一套人民币面值极大,喝一碗豆浆都要几万十几万人民币,实际上就是想和通胀后的旧币形成一比一无缝接轨,通过逐渐收拢旧币发行新币实现平稳过度。
但问题是:
首先当时共产党是新兴政权,别说大资本家,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完全信任;
其次,金圆券当时信用已经破产,搞一种新币想无缝对接难度太大,就好像现在的津巴布韦一样,发行几套新币都是一样,没人用。
那么怎么办?
好在当时共产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又是从东北华北西北一路打向东南,这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矿产和粮仓大都在后方,多少受到共产党的控制。
于是这下就好办了。
一来通过大力宣传,用人民币就是爱国,就是支持共产党。加深普通人对人民币的认同感,促使他们主动使用人民币。
第二,米,矿,煤,面等主产区都在新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南方虽然产米粮,但是其他产品少,这时候通过政府出面规定,米面粮矿煤等只能用人民币交易,而且国营公司带头只收人民币。由于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逐渐让市民建立起了“生活只能用人民币”的观念(用其他货币买不到这些生活必需品)
第三,找市面上一些比较大的资本家协商,交易只用人民币,不收法币、银元和金条,用行政手段强制大众习惯人民币。
第四:完善人民币的金融渠道,让人民币与旧币的兑换,使用更顺畅
第五:打击投机倒把,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让地下银元、金条和美元黑市逐步退出民众生活,保障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权威性。
经过一段时间,市面上只能用人民币交易的货物越来越多,大家就对人民币产生了信心了。
看,强制力是不是比市场经济好用多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