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与往年都有所区别,记忆里每一年的口碑和票房冠军一般都是诞生在春节档或国庆档。
但2017年最火的两部电影却是上映于8月份的《战狼2》,以及上映于5月份的《摔跤吧爸爸》,前者的荣光无需赘述,而后者的光辉也不遑多让。
如果说《战狼2》靠的是以力破法,继而席卷整个华语市场,那《摔跤吧爸爸》则是以柔克刚,捞了全国观众一把眼泪。
如果细究其理,我们可以看出整部电影一副粗糙的皮囊下,精致的包含了太多内容。
父爱伟大为表,女权解放为里。
家庭矛盾为辅,阶级斗争为主。
以上四点任意一个都是看点,都足以支撑一部电影封神,更何况四者兼有,且各个深刻。
印度电影,偶有神作,而印度能出神作的原因,大抵和国情有天然的挂钩关系,印度的这十年,犹如我们的四十年前,一段思想急速碰撞,阶级矛盾不断外化,新旧两派不断抗争的时代,直接的导致了太多的新思想萌芽,以及伟人的耸立。
所以当电影作品一旦贴合社会,就极易引起共鸣。整部《摔跤吧爸爸》就是印度社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真实写照。我们简单截取电影片段,来对照现实。
电影:“当你没钱吃饭的时候,奖牌能当饭吃么?”。
现实:人是铁饭是钢,败给生活的又何止马哈维亚一个。荣誉等身的人,如何保障生活?又有多少贫穷的人,支撑的起无休止的运动生涯消耗,,天赋大多败给了金钱。
电影:当马哈维亚放下金牌,丢弃梦想,却又如此不甘心,他唯一能够寄托的是下一代。
现实:父母习惯性的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下一代,这既是父母的自私,也是伟大。因为他们毕生追求而不可得的东西,在他们心中一定是最好的,而做父母的又有几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而对于父母强加的东西,多数的孩子总会选择抗拒,如你我一般。
但子女总有理解父母的那一天,或早或晚,对于吉塔和巴比塔来说这一天就是,那场好友的婚礼。当两位姑娘说:“什么样的父亲才会逼着自己女儿成为摔跤手”,那个14岁就嫁出去的女孩说:“我宁愿自己的父亲也这样,也不愿一辈子与锅碗瓢盆为伍,你们的爸爸忍受世人的嘲笑,却给了你们一个可以自己主宰的人生。”
如果说马哈维亚的初衷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但真正的本质却是为了给女儿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女权的解放在印度是一个艰涩的话题,任重而道远。
电影:第一场正式摔跤比赛如期而至,可主办方却不愿意让吉塔参加比赛。
现实:因为这并不符合印度当时的国情,不是说不容许女孩子练习摔跤,而是对于一个穷人的家庭,让女孩子练习注定没有结果的摔跤,意味着家庭重担的增加,甚至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婚嫁。因为穷人又怎么能保证女孩子在专业的地方接受区分性别的训练和比赛呢?
于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闲言碎语和来自于旁人的不解。这种女性权利的平等和弱化,如同我们封建了几千年的时代。
电影:当吉塔终于赢得了比赛,赢得了掌声,马哈维亚想要为女儿申请一笔费用的时候,发现体育局的人却是一群蛀虫。
现实:一个国家的落后,通常都是从内部腐烂,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这样的社会官员,在每个国家都比比皆是,如蝗虫,如蛀牙。而深层次的改变,则任重道远,反腐倡廉,从不是一世之功绩,而是千秋之大业。
电影:体制内的东西,多数时候总是一个毁人不倦的机器,马哈维亚精心打造的吉塔迎来了坠落。
现实:体制,侧重于制,制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物,任何违反制度和不按常规出牌的事物,必定是错误的,而制定这些制度的人,通常又只是一些理论家,虚有其表,而缺乏实践,毁人不倦,却还洋洋自得。
电影:当吉塔再次离开家的时候,父亲站在屋顶,远远的望着远去的吉塔背影。
现实: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千千万万,而子女可以让父母伤心的方式也有千千万万,或淘气,或顶嘴,或胡闹任性,或一意孤行,但无论怎样,父母对孩子永远都不会怪罪,这就是父母。
电影:明天的策略只有一个,让人们记住你,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仅属于你,也属于千千万万的女孩,打破女孩子不及男孩子的命运,可以让更多女孩打破与锅碗瓢盆为伍的日子。
现实:这就是一种思想的萌芽和阶级的打破,如果没有吉塔奋力的站起,让整个国度知道,哪怕是在体力这个重男轻女的项目,女子也可以做的比男子更优秀。
阶级的打破需要领袖,而吉塔和马哈维亚就是那个敢为天下先的人。
电影的最后,马哈维亚对吉塔说:“你是我的骄傲”,而对于整个印度来说,马哈维亚是他们的骄傲。